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阶段性成果"
59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寻找方宇晨英译诗选及其新诗创作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5期 131-141页
作者:王天红吉林大学文学院 
关于中国现代新诗英译,相关研究者不会错过1948《诗创造》“诗人与书”栏目以繁体刊登的广告“方宇晨近将中国新诗译成英文,在英国印行,所选诗作,计有戴望舒诗十五首(大半选自《灾难的岁月》),金克木诗七首,臧克家诗十七首(分别选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唢呐协奏曲《一枝花》的音乐叙事及修辞分析
收藏 引用
《音乐研究》2024年 第2期 122-124,I0019-I0022,125,126,I0023,I0024,127,128,I0025-I0028,129-133,145页
作者:安鲁新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文稿从刀郎木卡姆元素的现代展示和单章协奏曲之个化谋篇与修辞两方面,对唢呐协奏曲《一枝花》的音乐创作进行剖析,管窥作曲家沈叶如何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构思和个化的笔触,实现“笑”看人生的音乐叙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1世纪卫藏地区艺术多元化交融历程之映像夏鲁寺11世纪艺术编史考述
收藏 引用
《西藏研究》2024年 第4期 76-89,M0005页
作者:张亚莎 罗延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2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咸阳712082 
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代、1040代以及1080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6世纪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中的物比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24年 第2期40卷 1-8页
作者:倪爱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77 
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的兴盛都始于16世纪前后,都以静物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从物的属来看,博古图中的物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其主要功能经历了从宋代的正经补史到明代的雅文化象征再到清代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变迁;在西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文化语境下中西“逸品”研究的互鉴及其意义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24年 第7期 73-78页
作者:孙壹琴 高小康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作为中国绘画品评体系中的最高品第,“逸品”通常指简约率真、自然不拘、高绝超俗的艺术品质、创作风格与品评标准。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美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研究角度对中国绘画领域内“逸品”概念的理论渊源、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写实与写意美学的融汇中营造舞台综合美感——廖向红民族歌剧导演艺术评析
收藏 引用
《音乐研究》2024年 第4期 132-140页
作者:智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廖向红是学院派出身的学者型导演,也是近来执导民族歌剧剧目量多质高的导演之一。其导演艺术以理论与实践品格紧密结合、写实与写意美学巧妙融汇为特色,尊重歌剧规律,通晓歌剧思维,对民族歌剧历史经验及其一度创作、二度创作有深度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的“中国音乐史学”特征及其影响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 4-15页
作者:洛秦浙江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史学会 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上海200031 
从学理基础、研究方向和具体成果看,东洋史学与东洋音乐研究、近代日本音乐教育、日本民族音乐学、日本的“中国音乐史学”等,对中国音乐史学具有重要影响。这促使中国音乐史学界从反思中认知日本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从反思的认知中构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智慧与生态的融汇:数字化公共艺术的生态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24年 第1期40卷 12-20页
作者:张苏卉 谭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180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共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些融艺术、智慧与生态为一体的前沿探索,推动了基于生态理念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多媒体技术和VR、AR技术所具有的多感知、交互、沉浸、构想赋予数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风从海上来 上海新式舞台对梅兰芳舞台美术改良的启发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4年 第9期 24-26页
作者:柳青青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曾这样描述他首次赴沪登台出场时的情景:“一会儿场上打着小锣,检场的替我掀开了我在上海第一次出场的台帘。只觉得眼前一亮。”使梅兰芳“眼前一亮”的除了灯光带来的视觉上的真实感受外,还有新式舞台和全新的表演条件:“我初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文化声音原型”出发的文化表达——论朱践耳的《江雪》与叶小纲的《喜马拉雅之光》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 第3期 53-67页
作者:徐志博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4 
“文化声音原型”是在音乐创作意识或潜意识中饱含历史文化信息的声音(音乐)参照系。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与叶小纲的《喜马拉雅之光》这两部作品,虽各具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两者都从“文化声音原型”的角度出发,展开深刻的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