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与海外动态数据库建设”阶段性成果"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大卫·波德维尔的亚洲电影研究及其反思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4年 第3期 49-56页
作者:陈林侠中山大学中文系 
大卫·波德维尔秉持电影的世界观念,将亚洲电影作为其学术版图中的重要部分,如日本电影,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电影。他在亚洲电影与西方电影的跨文化比较中,从历史与诗学两个维度归纳出共,进而建构了庞大而清晰的电影知识体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影戏“重屏”:中国画如何从舞台进入银幕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 第3期 4-14页
作者:张小迪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 
戏曲电影作为当代影戏研究的焦点,在中国戏曲现代化和电影民族化的进程中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但是,目前关于戏曲电影的“影戏”史论构建和当代实践,往往忽视了从戏曲舞台向电影银幕的转化过程中,“戏”与“影”在造型方面的具体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赋比兴”与当下中国电影美学重建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3年 第5期 18-25页
作者:陈林侠中山大学中文系 
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赋的特殊内涵首先是“以境写人”,形成超越具体意象的“事象”,其次,内嵌其中的主体独白彰显恢宏的想象与充沛的情感。“比”的特殊在于“比德”,后者蕴含了好生、乐生的生命情感及其宇宙本体观。兴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用对白建构故事——郑正秋电影的艺术形式及其电影史意义
收藏 引用
电影新作》2023年 第5期 54-63,1页
作者:陈林侠中山大学中文系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奠基者、开拓者,与大卫·格里菲斯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叙述一个让观众理解的故事。郑正秋围绕人物对话,开展出一套叙述事件、渲染激发情感的叙述话语。即便在《劳工之爱情》等无声片中,对白字幕的数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说书”传统与电影民族形式及其反思——从徐昌霖的电影理论、创作谈起
收藏 引用
电影新作》2023年 第5期 64-71页
作者:詹少尉中山大学中文系 
作为一位理论、创作两手抓的电影人,徐昌霖在学界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探讨中未受到足够关注。他的理论代表作《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一文和众多电影作品,表现出由民间通俗文艺出发思考电影民族形式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定量与定研究的扦格与愿景——中国电影东方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0年 第6期 33-39页
作者:陈林侠中山大学中文系 
电影能否表现特定的民族及其美学内涵,在实践中早已不成为问题。然而,美国学者詹姆斯·乌登等的定量研究否定了中国电影的东方美学、"中国"。严格地说,中国电影的东方美学不是仅仅集中镜头时长、运动镜头等电影元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他灯自照:莫斯科电影节与中国电影
收藏 引用
电影新作》2021年 第5期 45-53页
作者:赖荟如中山大学中文系 
政治赋予了莫斯科电影节生命,又在其发展过程中,主宰着它的艺术生命。这一政治导向矛盾地促成了莫斯科电影节的开放,尤其是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莫斯科电影节彰显了独特的"他灯自照"意义——没有其他国际电影节像莫斯科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实之眼:台湾电影在法国——以侯孝贤、杨德昌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21年 第5期 42-50页
作者:冷昕然中山大学 
法国可能是最认可台湾电影的西方国家之一:自1984法国艺术中心和《电影双周刊》(Film bi-weekly)杂志将当时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介绍至公众面前以来,[1]台湾电影便不断出现在法国电影界的视域中。总的来说,出于对欧洲艺术电影和作者电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奇观,抑或叙事: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中国电影在韩国市场的消费状况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21年 第2期 4-13页
作者:陈林侠中山大学中文系 
作为东亚文化圈层的国家,韩国对中国电影(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消费表现出与日本、欧美等其他地区不同的特征。韩国学者朴春植明确指出,谢晋、张艺谋、陈凯歌、李安、蔡明亮、贾樟柯等著名导演的艺术电影,携带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声誉,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私电影”“电影书写”及电影作为关系之整体 --王家卫电影在法国的接受与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21年 第5期 29-41页
作者:赖荟如中山大学 
作为香港电影工业的“系统瑕疵”[1],王家卫电影向来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在法国市场尤其如此。王家卫的国际名声始于戛纳电影节,从早期的《旺角卡门》到2013的《一代宗师》,法国电影市场、批评界对其电影始终保持浓厚兴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