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设计 能时代的物方式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23年 第1期44卷 233-243页
作者:王昀 陈异子中国美术学院 
从“双11”鹿班一位“设计师”一天完成十亿张图,到犀牛通过数据精准链接用户与制企业的设计生产需求,再到阿里云工业数字孪生协同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生产,不难发现,能时代的物已不再囿于传统设计与制,机器能角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的进化 中国设计大奖综合创新平台成长录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20年 第11期41卷 64-72页
作者:王昀 谷丛 熊娜 朱发运 孙晓珺不详 
一引言中国设计大奖[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简称DIA]作为我国工业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的院奖,发端于2014,创立于2015,全球启动于2016,至今已连续完成五届大奖的举办,可谓有变化,创新一直在路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共生与重构——2020 DIA设计战疫
收藏 引用
《装饰》2020年 第8期 42-53页
作者:王昀 熊娜中国美术学院 
纵观人类历史,危机其实是一个常态,全球性的危机曾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从瘟疫到战争,甚至是技术革命。危机不断改变着历史的发展走向,设计所处的环境也在悄然改变。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第五届中国设计大奖(简称:DIA)中也涌现了设计应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机能代偿到人类增强:DIA获奖作品中残障设计理念的迭代与演变
收藏 引用
《装饰》2023年 第12期 58-69页
作者:熊娜 卢涛 顾若愚 许文婷中国美术学院 日本千叶大学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随着NBIC(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汇聚技术的突破和残障设计理念的发展,近来,在DIA获奖作品中涌现出许多基于“人类增强”理念的产品与服务。这种“增强”不同于已有的通用设计,不是通过干预环境来使之适应更广泛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种慧:作为复合创新文化的设计
收藏 引用
《装饰》2024年 第7期 54-65页
作者:卢涛 熊娜中国美术学院 
随着技术环境与文化语境的转变,当代设计文化在数据驱动下不可避免地介入到技术变革与文化转向的互动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设计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探讨,思考并审视了由科技与人文性两种慧交融共生所形成的设计复合创新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器载礼:杭州亚运会火炬形象设计研究与实践
收藏 引用
《装饰》2023年 第10期 112-116页
作者:王昀 陈赟佳 包天钦 丁雨欣中国美术学院 
从杭州亚运会2022名火炬手的传递,到1.05亿名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火炬手以“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无论规模还是形式均折射出亚运会火炬作为国家重大活动形象载体的时代价值与设计使命。本文从对雅加达、广州、多哈等历届亚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时代的创新 互联网平台众创设计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23年 第6期44卷 250-256页
作者:谷丛 王菲中国美术学院 
一群时代的大众创新(一)网络大众群体参与协作的创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创性思维连接成为现实,众创作为互联网领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手段,^(1)众创、众包、众筹平台服务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互联网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新设计日常:从DIA获奖作品的视角
收藏 引用
《装饰》2022年 第11期 56-69页
作者:熊娜 卢涛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源于人利用技术对生活进行改,这种改植根于人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未来想象,并在技术的更迭和社会的演进中循环往复。重新设计日常是不断打破思维惯性、重新确立设计语境的创新过程。本文以中国设计大奖(DIA)为观察窗口,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设计”——数字时代的设计新形态
收藏 引用
《装饰》2021年 第12期 52-65页
作者:谷丛 王菲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源自解决社会生产生活的问题,而当社会因技术进步发生变革时,新的设计形态随即产生。在数字浪潮中,对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治理、生产关系重组都将使设计发生改变,物逻辑和人、事、物的关系也将建立新的秩序。"设计"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慧康养视阈下的“老少共融”设计案例解析
收藏 引用
《装饰》2022年 第5期 52-63页
作者:王菲中国美术学院 
本文基于慧康养理念,在以技术为主导下的老慧康养解决方案中,发现了对健康老人群体缺乏关注和研究,来自社会、家庭、自我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健康老人受到多方困扰。文章打破中国传统养老理念,不再局限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