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民间“敖包节”仪式音乐的民族化建构——以呼伦贝尔草原鄂温克族家族敖包祭祀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21年 第1期 28-38,84页
作者:苗金海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农历五月十三举办"敖包会"的传统,自1978重新恢复以来已逐渐演变为"敖包节"。其宗教性色彩不断减弱,世俗性、娱乐性、民族性色彩日渐增强。鄂温克家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的变迁引人注目。文章以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韦明思艺术创作中的侗族文化生态叙事
收藏 引用
《美术》2021年 第12期648卷 150-151页
作者:路照林云南大学文学院 
"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1]。而对民族文化与生态艺术创作是对田野中民族艺术的生动展演,文化与生态叙事可以是少数民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因水成和”:傣族水文化与生态实践研究
收藏 引用
《原生态民族文化刊》2021年 第6期13卷 139-145,156页
作者:太琼娥云南大学文学院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昆明650221 
傣族林-水-田-谷-人-林的生态循环观念,具有生态和谐性,规约了他们稻作农业的生态实践。傣族用竹筒计水器按需分水,灌溉农田,体现了统筹兼顾与公平公正的生态伦理,在惜水和节水中,形成了低碳高效的生态实践效应。傣族水循环观念与涉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间性审美视域下当代美主体性空间的历史逻辑建构
收藏 引用
《齐齐哈尔大报(哲社会科版)》2021年 第2期 103-107页
作者:徐锦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间性作为多维透视的理论视角与多元文本语言的对话空间,给予了主体整体性书写的观照坐标。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以及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哲家不断地探索与开拓,使得主体间性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合法性地位。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一种生存性功能--试论埃伦·迪萨纳亚克进化论美的元叙事逻辑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21年 第1期 23-29页
作者:徐锦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审美人类作为关注各民族的审美感知与精神文化的科,从人类的直观感性与生物体验探寻文化的美原则。埃伦·迪萨纳亚克以生物进化的艺术观,观察边缘审美现象的感性世界与精神境遇。运用生物、人类艺术学科方法,所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桂林石刻的生态审美研究
收藏 引用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报》2021年 第2期35卷 1-6页
作者:龚丽娟 朱奕璇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桂林作为历史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桂林摩崖石刻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自然生态环境对石刻形成的作用和影响,石刻作为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产物,以及石刻作为书法篆刻作品其所具备的生态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桂林摩崖石刻群进行生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