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基金资助=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俗曲《红绣鞋》与《叠断桥》关系考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25年 第2期 29-39页
作者:张天鹰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红绣鞋》与《叠断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两支俗曲,并且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红绣鞋调”和“叠断桥调”。本文以俗曲《红绣鞋》和《叠断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二者词格、音乐形态的分析与比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形成传统音乐旋律的主要因素
收藏 引用
中国乐学2023年 第4期4卷 64-71页
作者:傅利民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对旋律进行系统有效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音乐整体的探讨和深入了解。在旋律的研究中,作者从生动直观的现实中通过抽象思维进行了全面把握。本文认为语言、思维和审美是形成我国传统音乐旋律的主要因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乐谱的传承机理——以两首《小花园》为例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报》2023年 第1期 5-18页
作者:傅利民 李嘉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小花园》作为现存活态传承中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笙管乐曲牌,其传承过程需经历“字”“韵”“奏”三个重要阶段。通过对传承人胡庆1所提供的智化寺京音乐与屈家营音乐会中的两首《小花园》实际演奏录音进行记录、整理及各自比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孟戏的“腔”与“调”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24年 第5期 5-14,F0002页
作者:傅利民中国音乐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孟戏是指江西广昌甘竹地区于每正月演出《孟姜女》故事用于本宗酬神祭祖的一种活动。孟戏有两种,一种是曾姓演出的“曾家孟戏”,一种为刘姓演出的“刘家孟戏”。本文在对孟戏的唱腔、剧目及相关曲牌进行考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均场内核”之谬说——评童忠良的《商核论》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 第2期 6-12,101页
作者:刘永福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童忠良的《商核论》看似内容丰富、理据充分,其实质只是对一种偶合现象的数理推论。中西音阶结构的“极为相似”是五相生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有了“商核”才有了五双环和两极对称,这是基本的逻辑前提。“商”作为一个虚设概念,只有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永城吹打”音响意象的文化内蕴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24年 第5期 135-138页
作者:申波云南艺术学院 
“永城吹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巴黔古道綦江地域上标志性的音响符号,其充满谱式创造与乡愁记忆的律动,蕴含着古道沿线民众精神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归属。文章通过历时考察、现场聆赏、艺人访谈、生态观察,探讨“永城吹打”音响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忻府“山西八大套”及其音乐特征研究
收藏 引用
《齐鲁师范报》2024年 第3期39卷 107-116页
作者:傅聪 秦国韬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北京100120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者曾对山西八大套进行过探讨,相关研究涉及乐种、乐谱、宫调、音乐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已有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山西八大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山西八大套的演奏场合在赵成贵逝世前后并不相同,从私家乐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艺术魅力的内在成因
收藏 引用
《贵州大报(艺术版)》2023年 第6期37卷 1-8,F0002页
作者:傅利民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38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既展现了中国器乐的技法特性,又显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五声音阶上下级进的动态美。《梁祝》采用了戏曲音乐中曲牌体的结构原则加板腔体的结构变化形式,使其不仅具有了传统音乐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首《小花园》的乐谱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浙江艺术职业报》2024年 第1期22卷 73-84页
作者:傅利民 李嘉欣中国音乐学院北京10010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太原030062 
《小花园》是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器乐曲牌,不仅传承范围广泛,更是各乐种中的常奏曲目之一。梳理历来有关《小花园》的研究成果,可见主要聚焦在《小花园》的历史溯源方面,关于其乐谱的研究则不多。通过对比智化寺京音乐与屈家营音乐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同均三宫”之“证伪”谬说剖析
收藏 引用
《天津音乐学报》2023年 第3期 65-82页
作者:刘永福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同均三宫”诸说实已处于无可挽救的泯灭之中》一文,其内容无新意、术无含量。所谓的“精确证伪”“全面证伪”“理论证伪”均为谬说。对他人的抹黑、诋毁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术讨论范畴。故值得剖析、回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