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非遗""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陶都"宜兴传统陶瓷"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20年 第11期 131-133页
作者:邓举青 刘东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以"陶都"宜兴"五朵金花"传统"非遗"陶瓷技艺数字化研究为例,提出对历史遗迹音像图文的数字化梳理、技艺传承代表访谈记录的数字化制作、技艺全流程融媒体技术的数字化记录、技艺创新中新技术材料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文创设计策略研究——以遵义通草堆画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3年 第15期36卷 167-169页
作者:吕犹芷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传统技艺类"非遗"是中华匠心的文脉.通草堆画是遵义民间伟大的制画技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其传承与发展难以为继.由于"非遗"的活态属性,以往的展陈方式难以体现出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同根异流文化视角下的中韩“非遗”手鼓舞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19年 第6期 57-60,109页
作者:李欣四川大学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为高山大海相隔相阻又借助各种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广袤世界,孕育出难以尽数的各民族舞蹈。藏族热巴鼓舞与韩国小鼓舞因其各自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生成环境而具有独特性,又在世代传衍中随着社会发展和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生态视阈下的“非遗”舞蹈——以安徽省蚌埠地区花鼓灯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19年 第5期 67-68页
作者:刘筱璐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本文以文化生态的视角来解读"非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并以安徽省蚌埠市地区花鼓灯为例。在追根溯源与创新这两种诉求之下,对于"非遗"舞蹈要传承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究竟是呼吁文化之根的回归还是站在文化这棵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河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境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9年 第5期 110-111页
作者:范涛焦作大学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影响传承人主要因素的生存区域、年龄、性别、学识学历、传承的"非遗"等五个维度的打量和思考,客观评述传承人当下生存状况,剖析生境改变对传承人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象山开洋节"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3年 第19期36卷 86-88页
作者:傅珺 陈红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从"象山开洋节"可以窥见象山渔村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承载着象山渔家人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包含着纷繁的海洋渔文化历史信息.同时,"象山开洋节"也是象山民间艺术表演的大舞台,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3年 第19期36卷 80-82页
作者:赵磊 詹秦川 刘山峰 何佳成 魏怡琳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广大民众特有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艺术精神表达特征及各种风俗习惯特色等,是确定和体现国家民族文化特性,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所需要的重要文化载体与资源,是体现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审美理想与活态传承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时空》2019年 第2期 28-38页
作者:杨雨点 杨旺生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侗族傩戏"咚咚推"是尚未从日常生活中被分化出来的民间表演艺术,它以"生生"之美和尚"乐"之美的审美理想落实于剧目内容与演出形式之中。在民族集体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上,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俗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以甘肃省金昌市民俗博物馆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海》2020年 第7期 156-158页
作者:张婧兰州交通大学 
民俗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地方民俗和传统风貌的文化空间,它的规划建设一直深受各个城市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传统意义的民俗博物馆,在当下社会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在发生着变化,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民俗馆的思路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