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三远”"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也谈“三远”
收藏 引用
《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 第5期8卷 112-114页
作者:刘勇巢湖学院艺术系安徽巢湖238000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法,”即高、深和平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熙“三远”论的源流与形成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0年 第3期 26-27页
作者:李东霖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继承了五代“求实、尚真”的传统风格,宫外与宫内的画家作品大多以气势雄伟、严谨精致为格调,构图方式多作高大、山山重叠,或又望之千里来表现,反映了北宋前中期绘画的传承关系与审美特征,这无意识中却对山水画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公望“三远”法意涵新解
收藏 引用
《镇江高专学报》2020年 第3期33卷 92-98页
作者:陈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三远”问题的讨论,区别于郭熙《林泉高致》受到重视,黄公望的《写山水诀》一直被忽视。评析今人对“三远”法的解释,确定它在山水画艺术创作及古代审美意识中的真正意涵;比较郭熙、韩拙,重探黄公望“三远”法于其中的传承、变异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远”法的贡献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9年 第8期 108-108页
作者:赵建中 刘国芳太原科技大学艺术系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曰:“山有:白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自近山而望山谓之平。高之色清明,深之色重晦,平之色有明有暗。高之势突兀,深之意重叠,平之意冲融而缥缥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远”与“空间”——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辨异
收藏 引用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 第3期26卷 106-106页
作者:周军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三远”是中国画表现时空的独特手法,它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理论有本质的差别;中西绘画之所以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是其各自的文化基础决定的;了解中西绘画的画面空间构成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书论中的“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8年 第11X期 62-66页
作者:张祖平河南省郸城县政协文史委 
""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自觉于魏晋,经过有宋一代的发展日趋完备。本文通过对""的生成、形态和超越性的考察,阐明了苏轼书论中的""具有两个层次:一层是用来表述审美感受的"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宋代山水画“意境论”的建构与表现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 第2期 26-31页
作者:张一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本文集中分析了《林泉高致》中山水画"意境"的理论建构,进而认为郭熙"说"的提出是"意境"美学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同时,文中对两宋山水画"意境"的营构方式进行了分类与阐释,以此探究山水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觉醒》:穿越时空的心灵之“视”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 第2期32卷 143-150页
作者:万雪梅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凯特·肖邦的《觉醒》不仅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美学意义上的成功小说。作者的叙事视角穿越时空与我国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的""有共通之处。它所展示的精神境界与现代西方叙事精神、与郭熙&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郭熙山水“意境”中“”的概念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9年 第4Z期 42-43,51页
作者:邱慧珍陕西师范大学 
郭熙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修正',总结出新的'绘画语言'——法构图,同时纳高、深、平在一张作品中,是山水画中独特的散点透视原理。然而,其中的''延伸的涵义又更为高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绘画史的“地域研究”意识——一种研究思路的提出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7年 第3期23卷 116-119页
作者:郭建平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北京100084 
无论是艺术史还是其他学科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展开的,大多数的中国古代美术研究往往以时间为经,但中国古代绘画其发生的真实序列不一定是纯粹时间性的,更有可能表达为不平衡的空间交错的态势,从中国自然地理情况角度看,山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