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和之美”"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儒家“中和之美”在制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引用
《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年 第10期52卷 182-184页
作者:薛丹萍 田宝华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儒家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一,在历史长河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儒家“中和之美”讲的是不偏不倚的适度,是刚柔相济的平衡,是温柔敦厚的含蓄。文章以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中和之美”意趣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探索
收藏 引用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 第12期231卷 120-123页
作者:赵泾钧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100102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京剧的很多剧目中都体现了中正平和的理念,传达和谐、平衡的追求,承载了“中和之美”意趣与文化内涵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或对文化自信产生重要的作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和明德体--中国画的文化成因和社会价值
收藏 引用
术观察》2008年 第7期 15-17页
作者:何士扬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又说:“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中国画独受中国文化滋养,融合了其诸多的文化精华,是“中和之美”的艺术载体。它由中国社会文化培植而成,传承了“中和之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中国古典戏曲看“中和之美”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2009年 第4期 4-6页
作者:王奕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树上的丰硕果实,是意格独出的戏剧文化样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与审情趣。“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通过古典戏曲这一艺术样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中国戏曲自形成日起,便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苏童短篇小说的“中和之美”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0年 第3期 137-141页
作者:洪治纲暨南大学中文系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 
苏童的短篇小说虽然从不回避各种尖锐的人性冲突,也不掩饰各种生存的无奈和伤痛,但始终饱浸在一种"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中,彰显着人性关怀和道德关怀的价值取向,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中和"。这种审追求体现在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梅兰霓裳》谈梅派的“中和之美”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3年 第2期34卷 3-5,131页
作者:梅葆玖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朋友们:我年近八旬,第一次来我国戏曲的最高学府参加有关我父亲梅兰芳艺术的研讨会,我代表梅氏家族深深感谢学院领导能够把研究工作和演员、和舞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今天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在学院领导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和之美”与“过犹不及”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4年 第10期 87-87页
作者:尚冠雄 
在京剧200余年发展的长河中,以“杨、梅、余”为代表的“三大贤”是一座耸立的高峰,这个高度至今仍然无人企及。“三大贤”虽然行当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或可称为共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品位,那便是“中和之美”。其实,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和 明德体——浅谈中国画的文化成因和社会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花鸟画》2009年 第1期 81-83页
作者:何士扬中国美术学院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又说:“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漫漫形成,非从他受。”中国画独受中国文化滋养,融合了其诸多的文化精华,是“中和之美”的艺术载体。它由中国社会文化培植而成,传承了“中和之美”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中和之美”与“阴柔
收藏 引用
《理论与创作》2003年 第5期 43-44页
作者:庄煦中山大学中文系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整体风格,是偏重于柔的,无论是道家对阴柔的认同或儒家所倡导的中和,以及魏晋六朝时'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等文论里对绮丽、华艳、婉约的钟爱,更遑论不少朝代对柔近乎病态的追求了.虽间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典舞的“中和之美”
收藏 引用
《艺海》2012年 第5期 126-127页
作者:赵青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中和"是中国传统学灵魂与核心。它的情态和异趣在审过程初便初露端倪。中国古典舞讲究"和",许多作品的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中和"的古典传统感。它并非表面层次上的技术技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