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六经”"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六经”与中华民族早期知识和思想的形成
收藏 引用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年 第5期 94-104,M0005页
作者: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史和物质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随着百余年来物质考古的重大发展,附着在其上的精神文明史也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了解到华夏早期的自然知识和天人观念何以形成,人文思想和艺术精神何以丰富。它们最早沉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六经注我——谈新闻评论的引用艺术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1996年 第11期 13-14页
作者:黄家雄 
“六经”,“是泛指古代的典著作,古代思想家的语句”;“注我”,“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或古代思想家的话语来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林兴仁《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古人、今人说话写文章都十分重视引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六经”配“四书”——宋代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收藏 引用
《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 第1期47卷 35-45,92页
作者:杜成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 
"四书"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学校课程发展到宋代的重大变革。理学家设计出"四书"是为了给学习"六经"课程配置"阶梯",同时又设计出"四书"课程内部的"阶梯"和"四书"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六经”的价值论理: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
收藏 引用
《关东学刊》2019年 第1期 125-132页
作者: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文史研究馆 
一二十年前,我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曾提出:"学术思想是人类理性认知的系统化,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以我多年研习中国文化的心得,于今思之,中华文化能够贡献给人类的,我认为是人之为人的、群之为群的、家之为家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学与儒家诗学——从语言论透视儒家在典文本上的“立言”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 第6期 142-153页
作者:杨乃乔北京大学 
本文从语言论的角度透视儒家在典文本上的“立言”,由此考察了学对儒家诗学的整体生成的影响。作者认为,儒家诗学在“立言”这一命题上,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相近,即把语言设定为主体存在的家园,并进而以在典文本上“立言”的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儒家诗学的向日情结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 第1期 122-127页
作者: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东方儒家诗学文化传统里,“”作为一个本体范畴即是一个隐喻词。在儒家诗学文化传统中,“”是“缘光—太阳”,儒家诗学批评是在“”的“向日式隐喻”中指向文学艺术审美的感性大地。儒家诗学对诗的批评是一种在隐喻中完成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伊藤仁斋父子的人情《诗》说
收藏 引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1期14卷 60-67页
作者:王晓平 
伊藤仁斋父子的人情《诗》说王晓平所谓“五”、“六经”,包括着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被视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大系,具有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各个时代的怀旧者与图新者,都会借它们做文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周易》的文献价值和研究方向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 第3期 58-62页
作者:朱德魁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 
《周易》又称《易》或《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献之一,其本部分的产生年代当与殷代甲骨卜辞和《尚书》中较早的文字相彼此,距今已约三千多年了.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周易》不仅以其玄奥难懂、聚讼难决著称,同时也以其丰富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的音乐思想探析
收藏 引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 第2期 2-5页
作者:袁建军中国音乐学院北京100101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在其整体观念下来谈其音乐观,它对"六经"给予极高的评价,并且通过考证认为《乐记》即《乐》。他对儒学典文献考定的基本原则是讲求思想的内在逻辑之一致性与连贯性,最终给予义理上的判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心有“五御”好驾车
收藏 引用
《人民公安》1999年 第9期 53-53页
作者:刘恩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