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古”"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漆新花 时代巨匠——乔十光
收藏 引用
《美术》2017年 第4期 48-54页
作者: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 
漆新花”是黄苗子先生对乔十光的评价,在观看完中国国家博物馆“大漆之光——乔十光80艺术展”之后,我由衷地觉得,黄苗子先生的“古”和“新”两字使用得确实曼妙非常。它高度概括了乔十光沉潜民间工艺与传统文化之后的创新历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岩城见一访谈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09年 第2期8卷 81-83页
作者:秀玲 王琢(译) 
秀玲(以下简称“古”):”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主办方曾在2006年邀请您出席“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和2007年的“第四届深圳水墨论坛”,并担任双年展的艺术顾问和水墨论坛的与会学者,您对这项活动有什么认识7当初接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寻高——章草书的艺术魅力
收藏 引用
《书法赏评》2015年 第4期 13-16页
作者:张建军湖北大学美术学院 
章草是一种高的书体,在章草的历史中包含着一种艺术理想,即融合抒情性与规范性,把“古”的气息与纵逸不羁的流畅书写相结合,成就出一种具有崇高品格的艺术。现代人崇尚创新,代人大多崇尚复,崇尚老的事物。先秦诸子中,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求“存”:海外馆藏文物艺术大灾难
收藏 引用
《投资有道》2013年 第12期 117-119页
作者:李启超 
近些年来,关于政府是否可以通过出售其名下公共艺术机构的艺术品用以偿还债务的争论屡起。这一事件实质上又是对“文化”和“公众信任”概念的探讨。它引发了许多问题,比如公共非盈利的艺术机构的属性以及艺术的正面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游于艺”与“逍遥游”的协调——浅析文人画历史上复“古”的思想根源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2年 第1期 46-48页
作者:刘春燕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的绘画理论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游于艺"思想认为绘画是调剂身心、抒情达意的手段,注重绘画的教化功能;道家的"逍遥游"思想则倡导在完全自由的游戏状态下作画,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心灵上的愉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书法审美“古”范畴探微
收藏 引用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 第2期41卷 233-235页
作者:陈悦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广东佛山528225 
中国书法审美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是华夏美学的核心构成部分。代书法审美范畴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书法审美学科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为美学欣赏与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指导。中国书法是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法中“古”的涵义生成
收藏 引用
《福建艺术》2013年 第5期 58-59页
作者:刘鹤翔中国艺术研究院 
“高”、“质”、“意”、“雅”等等相似术语在历代书论中屡见不鲜,“古”始终是中国书法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与创作母题。但“古”到底为何物.前人又往往语焉不详.仿佛“古”是一个不证自明。具有天然合法性的概念。在书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原一脉 向“古”而生——“寄情田园·张毅敏书画作品展”之文化解读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3年 第6期 122-127页
作者:张环 
向""而生,取意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意即面对终极意义,积极图存。所谓"礼失求诸野",中华文明之根一直深植这样的沃土,并在适当的时候脱颖而出,给人以无可替代的启发。许多看起来不关联的事,其实都是有关联的。当"寄情田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赵之谦魏碑中的“古”意——从其对包世臣碑学理论的践行谈起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16年 第8期 26-30页
作者:虞晓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 
赵之谦(1829-1884)是晚清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开启了以书、印入画的金石画风: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袭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在篆刻上,他创造性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秋园:借开今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0年 第5期 210-211页
作者:鲁明军 
顾名思义,所谓“借开今”,其中“古”自然指的是传统中国绘画,“今”则指的是以黄秋园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绘画风格。而所谓“借”更多指凭借、依赖的意思。据此来看,这里的中心词是“开”。问题是,对于“开”而言,单凭“借”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