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四王”"
4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四王”僧”在师·承·变关系中的艺术精神体现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13年 第12期 135-136页
作者:黄浣尘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画自原始社会开始孕育、战国时期形成以来,一直持续发展,虽有不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都和后世的中国画家不断学习前人有重要关联。文章从"师古"上艺术精神的体现以及在承和变关系中艺术精神的体现两方面进行论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四王”与“僧”在士人精神上的异同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15年 第1期30卷 20-24页
作者:雷涛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僧"在修身、弘道的态度上异曲同工,但在面对传统和笔墨技法时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僧"的艺术追求更加符合士人精神的终极关怀。对"""僧"艺术观念和士人精神的探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朝“四王”绘画艺术略论
收藏 引用
《书画世界》2010年 第2期 8-17页
作者:韩祥南京博物院 
""是活动于明末清初的一个优秀的绘画群体,是在"吴门画派""松江画派"之后,在传统绘画基础上继续作出了新拓展的重要的绘画流派。他们创造出了新的山水画风格,与"僧"绘画群体所创造出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初“四王”仿古画中的赵孟頫接受问题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22年 第1期 108-118页
作者:段莹故宫博物院研究室 
在清初“四王”临古、仿古的创作中,对赵孟頫画作的临仿是一个重要内容。“四王”对赵孟頫的接受,体现在创作实践和艺术理念两个层面,他们在汲取赵孟頫绘画艺术的基础上,以仿意、参合等方式兼取其他名家特色,并将自身风格融入创作之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1995年 第2期9卷 46-54页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清初“四王”阐释的“仿古”含义焱清初时的时敏(1592—1680)、鉴(1598—1677)、(1632—1717)、原祁(1642—1715)在中国画史上被合称为“四王”。对于艺术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复古与创新——以清初“四王”和拉斐尔前派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8年 第3X期 68-69页
作者:陈雨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至清代,程序化是其必然结果。自'五'以来,''遭受种种非议,对于如何看待''的仿古和程序化,要将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与其在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联系起来,通过其复古形式的表象看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初“四王”艺术创作及画论思想对中国画发展的积极意义
收藏 引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 25-27页
作者:尹成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作为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当中存在着认识上表面化并有失偏颇的现象。""所阐释的真正"仿古"含义,不是守旧,他们坚守"学古"、"崇古"的信念,最终的目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论的合理性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9年 第7X期 95-96页
作者:李焕陕西师范大学 
清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绘画的重要传承者,''对中国画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和影响,历史曾将''推至一定的高度,后来又给他们贴上了被批判的标签。重新研究的绘画艺术,对于中国画回到本体,对于弘扬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文人画中的“四王”与“僧”
收藏 引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3期13卷 51-54页
作者:陈莹汕头大学出版社515063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画图留与人看——“四王”中的原祁
收藏 引用
《美术之友》1998年 第3期 20-22页
作者:陈履生 
画图留与人看——“四王”中的原祁陈履生清初著名的姓画家——时敏、鉴、羽军、原祁,被后人习惯称之为“四王”。因为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年龄、辈份、师承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按照他们各自生活的时间先后从史学分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