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汤沈之争”"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汤沈之争”白的另类解决方案钮少雅《格正牡丹亭》考论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24年 第5期 73-85页
作者:王宁苏州大学文学院 
《格正牡丹亭》因应“汤沈之争”而出现,约完成于钮氏五十二至五十六岁之间。它采用集曲代替正曲等七种方法,共修正一百六十个原作曲牌。钮氏遵循“一字不易”的存真原则,采用“以乐就词”的格正策略,大量使用集曲,以“回护”方式解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剧的“音律焦虑”与“时空焦虑”──从“汤沈之争”和《熙德》之争看中、欧戏剧的不同质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2年 第3期 85-92页
作者: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 
本文认为中、法戏剧史上“汤沈之争”和《熙德》之争本身虽然是肤浅的,论争者们的理性没有提供出多少价值,但他们在其非理性层面上所表现的“音律焦虑”和“时空焦虑”,却分别是中、欧戏剧本质规定了的,是与生俱来的,是戏剧中文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再谈“汤沈之争”的戏曲史意义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16年 第4期 4-13页
作者:黄仕忠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从戏曲史、戏曲社会地位的变迁以及晚明曲家对传奇戏曲的认识过程来看,"之争"及二人对于中国戏曲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明代文人参与南戏传奇创作,有着从俯视、平视到尊重的过程。显祖强调"意趣神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汤沈之争”——昆曲贵族性与市民性的交织
收藏 引用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 第5期33卷 27-30页
作者:顾聆森中国昆曲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0 
发生在晚明剧坛上的"之争"是一场深刻的戏曲学术争鸣。表面上是戏剧文学性与戏剧舞台性孰主孰次的争论,其实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昆曲兴起时,苏州城市经济业已起飞,市民阶层迅速崛起。璟以倡导"本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