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物质”"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试论木偶剧布景艺术特征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7年 第3期 42-44页
作者:窦铮 
木偶剧布景烘托渲染的是木偶“角色”而非真人,“木偶”和“布景”都是设计者创造出来的“物质”造型。与真人的戏剧相对而言,木偶戏布景更具装饰性、动作性和寓意性,从而更能体现出木偶戏夸张灵活的特性。本文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存在的角度看艺术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1993年 第1期 7-9页
作者:林兴宅 
当我们叩问“艺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首先是把艺术看成一种抽象的范畴,还是把艺术看作活生生的感性存在?我们是在寻找一种恒定不变的艺术定义,还是对现存的艺术事实、艺术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当我们思考艺术的本质时,我们是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艺术发展的症结所在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2年 第6期 41-43页
作者:张宪虎省戏曲研究院 
我国的戏曲艺术至今已持续了数百年。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进步,戏曲艺术也在发展和进步,但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程度比较,又显得慢了很多。一度出现的戏曲“危机”论,戏曲“消亡”论,虽说把问题看得严重了一点,但又确实说明戏曲艺术事业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研究方法优化论——艺术理论的研究方法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9年 第2期20卷 64-68页
作者:吕景云 
任何一位科学工作者在研究任何一个科研课题和项目的过程中,都是在追求要运用最优化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因为科学研究者总是希望能够尽快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的答案,尽早地将自己研究的成果贡献于世。方法不对头,往往会延误研究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风暴中都市艺术家的主体迷思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3期 128-129页
作者:王人杰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 
一、“现代”与“后现代”谈论“后现代”,应当从“现代”开始-后现代是从现代过来的。那么,现代又是怎么来的呢?抛开晦涩的学术阐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是随着有悖于自然语境的以“物质”为核心的“都市”而产生的。较之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余雁教授专访
收藏 引用
《工业设计》2016年 第4期 16-17页
作者:余雁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数字艺术专家委员会 黑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 
《工业设计》杂志:余教授,我国现代设计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历经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我国的设计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您认为我国设计未来的趋向是什么?余雁教授:我国设计自改革开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寻求相遇”——被误读的物派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2014年 第3期 78-84页
作者:潘力 
今天,日本的"物派"已经为我们所熟知,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东方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但是,事实上我们从一开始就误读了物派。对于使用汉字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这种误读首先源于物派的"物"字。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心灵远游与精神守望——周石峰的山水画艺术
收藏 引用
《国画家》2006年 第5期 14-16页
作者:徐恩存 
艺术创作,从来都区分为表象与本质两个不同的表现层面,进而展示为作品格调的不可同日而语的“雅”与“俗”,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取向,导致了创作中高下、优劣的“此岸”与“彼岸”的鲜明分野。前者以“物质”性的前提和出发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学方法论改革刍议——再论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研究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 第1期 60-72页
作者:徐书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迄今为止,不少美学著述中异口同声说,美学首先要研究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美",即"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其次才是"艺术美",因为艺术美仅仅是现实美的"反映",等等(这类著作大都为高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画廊动态
收藏 引用
《中国收藏》2015年 第12期 180-181页
“这句话是错的”11月14日,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呈现与艺术家廖斐首次合作的个展“这句话是错的”。自2011年以来,廖斐以“物质”为线索进行创作,从对物质属性的模拟推及到尺度、场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