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南词叙录》"
60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唯真性情乃本色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6年 第2期12卷 131-132页
作者:刘永濂 
唯真性情乃本色——《徐渭三辨》读后刘永濂市场是个大舞台。各行各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出版业当然也不例外。试看今日文化市场上的各种读物,花花绿绿,光怪陆离,真可说大宇宙、小苍蝇包罗万象,可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元代杂剧演出的迷人画卷——读《青楼集笺注》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3年 第1期14卷 58-60页
作者:唐湜 
比起当时士大夫们“罕有留意”的宋元戏来,后起的元人杂剧却幸运得多,有那么多名公才俊来编写剧本,也有那么多好演员来演出这些戏。早在元代就有钟嗣成写了《鬼簿》来记150多个剧作家写的几百个杂剧(后来又有明人的《续编》增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腔非京剧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2年 第2期13卷 85-86页
作者:傅雪漪 
“京腔”,是明代戏弋阳腔流入北京后衍变的一个支派。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即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京、北京)、湖、闽、广用之。”再据沈德符(1578—1642)的《野获编》补遗卷一云:“至今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少数民族与汉族戏剧文化的双向交流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9年 第3期 1-20页
作者:曲六乙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国戏剧史是汉族戏剧与少数民族戏剧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历史,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戏剧之间互相吸收、融合的历史。各方在保持艺术形态、审美理念的同一性基础上,力求认同相互间的差异性,以发展艺术品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元代演员身份看杂剧戏的雅与俗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7年 第2期 375-385页
作者:张婷婷南京大学戏剧 
王国维曾提出:"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仅是案头赏读的"韵文学",同时也是登诸场上的"戏剧艺术",是在"戏剧"原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8年 第1期 54-61页
作者:胡雪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高则诚的《琵琶记》自问世以后,名重坛,达到了'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六百年来,它已成为各地方剧种的保留剧目,并被列为'江湖十八本'之首。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明万历二十五年前,《琵琶记》的抄本、刻本,就达七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明和他的《琵琶记》
收藏 引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 第3期 29-32页
作者:黄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论粤剧的形成发展与改良得失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14年 第4期 50-50,54页
作者:张珊珊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2 
粤剧又叫大戏、广东大戏,起源于戏,自嘉靖年间始现于两广地区,是集乐师配乐、抽象形体、戏台服饰、唱做念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在两广地区、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聚集地都有着大量的受众,是一个大戏剧种。明白它的起源和发展路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刘文龙》遗存考
收藏 引用
《中华艺术论丛》2007年 第1期 153-175页
作者:徐宏图浙江省艺术研究所 
《刘文龙》,宋元戏文,《永乐大典》"戏文九"收《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作《刘文龙菱花镜》。原本佚,《九官十三调曲谱》、《定律》及《九宫正始》均存有残曲,题作《刘文龙》。《九宫正始》注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格范、开呵、穿关到程式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05年 第2期 93-106页
作者:曾永义台湾大学 
前言一般论中国戏曲特质的,莫不以"虚拟象征"为其艺术表现的基本原理,但虚拟是以虚拟实,将日常之种种举止模拟美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