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从某个角度上看《将相和》(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十册)一文是通过记叙人物口语交际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风云的。研读此文,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艺术文化。
摘要:教学内容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案例一师:(生读课题后)同学们,“将”“相”各是什么意思?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摘要:【教学目标】1.能自主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正确辨析生字“璧”。
摘要:颁奖词他的眼光,犀利独到,但绝不剑走偏锋;他的观点,新颖独特,但绝不哗众取宠;他的课堂,独树一帜,但绝不故作怪异。他,厚积薄发,曾经登上全国素养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他,潜心研究,一直扎根课堂,贴着地面行走。他,带着他的团队,研读理论,追寻深刻的语文大道;他,带着他的团队,研磨课堂,追寻高妙的教学艺术。他,带着他的团队,立志用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底蕴与热情玩转语文!他,就是广东省东莞名师——陈德兵老师。
摘要:《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摘要:作为奚派艺术的传人,张建国的名字在当今的戏剧舞台上已经是叫得很响了,从“鹊起”而直至“大噪”。有人说,奚派艺术使张建国红了起来,反过来,也正是有了张建国才使奚派艺术热了起来。这话一点也不过分。著名的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唱红了大...
摘要:这样的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寓教于乐 ,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文质兼美是语文教材选编的重要原则,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以它娴熟的语言驾驭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经久不衰的选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的《将相和》作为一个历史故事,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内地和香港均把它选编人教材(下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香港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为例,简称为人教版教材和香港版教材),而且都属于精读篇目。不过虽然内容相似,但是两地对同一选文的使用却存在诸多差异。在下文中,笔者拟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摘要:[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看过电影大片吗?想当回导演导一部电影吗?今天咱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导一部历史大片,知道片名吗?(揭题:完璧归赵)谁知道剧本在哪儿?对,就是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二、合作学习[合作准备]1.学生熟悉剧本。2.师:分析了剧本,你觉得一个人完成任务有困难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有!)有实力的自编自导,有困难的找人合作,当然你们剧组的人数由你们自定。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剧界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其中,王颉竹、翁偶虹于1950年改编的《将相和》享有盛誉,是推陈出新的典范之作。《将相和》一剧本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故事内容体现在京剧旧本《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中,描写了战国时,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赴会有功,被封为赵国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