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少年维特之烦恼》"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因素
收藏 引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4期20卷 28-37页
作者: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欢乐》为参照,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反叛的受难者——也评《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形象
收藏 引用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第1期14卷 31-33页
作者:鲁艳霞潍坊教育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州262500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歌德对艺术形象维特自杀这一情节的选择 ,以及其自杀的原因来展现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同时表现出的妥协性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荷马到莪相——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
收藏 引用
《文教资料》2017年 第13期 16-17页
作者:邱亦涵南京师范大学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荷马和莪相的作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与主人公命运息息相关。本文探究从荷马到莪相的转变所重构的维特与绿蒂的形象,一窥该作的艺术魅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军日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精神联系和差异
收藏 引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3期30卷 94-97页
作者:蒋永国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谢冰莹的《从军日记》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存在历史姻缘关系,两部书亦有诸多精神上的联系。但二者又是截然有别的:《从军日记》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明朗刚健的情感基调和女性解放的特征;《少年维特之烦恼》则有较强的文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者主体性视野里的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
收藏 引用
《郭沫若学刊》2019年 第1期 59-66页
作者:咸立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优美的译文源于译者对原语文本的加工再创造,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丰富多彩,译文中白话抒情与文言议论、文人书信表达的雅化与译者自身方言口语的经验相互交织,郭沫若在译文中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荫麟与《浮士德》
收藏 引用
《新文学史料》2008年 第3期 113-120页
作者:段怀清 
一《现代》杂志1932年创刊号上,有“献给一九三二年歌德百年纪念祭”广告一则,其中介绍了郭沫若翻译的“歌德两大名著”,即《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增订本。该广告对《浮士德》一书所作的介绍全文如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谛视大师
收藏 引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1期44卷 103-106页
作者:曾繁亭 
大师犹如先知,他们驾着语词的云朵,不断地从俗世的沼泽地向上升腾,并如精灵般吐出了串串神奇的秘语。大师的生存质地异于常人,他们命定地具有自由、刚劲、恣肆的张狂个性和"宁愿不要百万家财,也要弄清思想"的强大意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寓言体叙述与中和美──《爱情麻辣烫》观后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1999年 第2期 74-76页
作者:涤非 
“都市电影”或“市民电影”,是近年来中国影坛的一大景观或流派。《爱情麻辣烫》也许可以视为其中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其形式颇值玩味,试析。“寓言组合”的叙述方式该片从结构上,可以分解为5个小故事,外加一条贯穿的线索。5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美学四题(上)
收藏 引用
《今日教育》2015年 第2期 60-61页
作者: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 中国书法家协会 教育委员会 北京书法院 国际书法家协会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题一艺术大于自我艺术作为感性的学问,本身就有了世俗的特征。因此,沉沦也可以成为艺术,否则就不会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郁达夫也是这样一位在沉沦中将伤感美和病态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有才情的作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情感历程与艺术知觉
收藏 引用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2期18卷 20-22页
作者:张继康 
(一)情感历程 当一些现象激起人们的反应后,人们不可能将自己所有的意识活动囊括无遗地凝注于理智的范畴、概念、推理、判断。在这些范畴、概念、推理、判断所能照耀的范围外,分明还弥漫着某些心灵的波动与震颤——情感。在某些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