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彷徨》"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关注生存的小说创作——《呐喊》、《彷徨》的另一种阐释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 第4期 14-20页
作者:李丹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 
鲁迅的小说创作是厚积薄发的典型,这里面有思想的沉积,有对中华民族存在历史的深邃的理解,有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切实的认识,更有对祖国未来热切的希望,还有对生存进化状况推动的力量.鲁迅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问题;在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呐喊》《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1995年 第12期 61-66页
作者:张足先湖北省教育学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鲁迅的第二自我——《呐喊》、《彷徨》中艺术群像的个体化透视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 第4期 96-99页
作者:钱少武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 
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叙事人为"我"的有13篇.其中《狂人日记》开篇就交代了"我"即"狂人"也即"日记"的书写者;《伤逝》的整个叙事文本为涓生"手记"而"我"即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呐喊》到《彷徨》的艺术发展
收藏 引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2期12卷 82-86,104页
作者:李江 
鲁迅先生在完成《呐喊》的最末一篇《社戏》之后,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才又重新写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这一个较长的停顿,是否意味着在艺术探索上的变化?仔细考察这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两本小说集,便不难发现,其间作家在思想上经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鲁迅:创作心理与艺术世界(上)——思想与艺术的新阶段:《呐喊》到《彷徨》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 第1期 14-20页
作者:彭定安 
这是拙作《鲁迅评传》(增订本)中的一节。这个增订本主要增加的部分有:学者鲁迅、翻译家鲁迅、杂文述评、重写的后期生平与著作的述评,而关于创作心理的形成、发展、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思维与艺术世界,更是贯穿全书的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沉思、探究的方式逗留于世界近旁——《呐喊》《彷徨》的文本间性及时间之思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 第5期 41-47页
作者:叶继奋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人的生活、人的存在结构和真实意义是伴随着战争和苦难而来的二十世纪的中心问题。《狂人日记》是关于中国人存在的现代启蒙寓言,“读《狂人日记》时,我们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了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于细微处见精神——谈《呐喊》、《彷徨》中的物件细节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 第6期 73-75,87页
作者:李志连大同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鲁迅研究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热潮,但鲁迅作为现代小说之父,他总体的艺术高度、示范作用乃至各个侧面的艺术功力,总是让我们崇敬者有历久弥新的感觉,每每重读还是心生感动,即使那些物件细节,虽然年久尘封了,仍在熠熠生辉。受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6年 第5期 26-33页
作者:姜振昌青岛大学文学院 
鲁迅的功利主义的启蒙文学观与传统的小说叙事艺术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甚至尖锐对立。《呐喊》《彷徨》的叙事实践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改造中国旧小说的虚假的全知全能外视角和“大团圆”的故事中心结构:前者运用的是限制叙事原则,并以各有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重主题的演变(上)——《呐喊》《彷徨》综论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 第6期 4-17,25页
作者:薛毅 
对于鲁迅,希望和绝望的彼此冲突具有持久的和动态发展的意义。我们在发现鲁迅作为一个启蒙者、改革家的希望一面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鲁迅作为一个彷徨者的绝望一面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对于鲁迅,希望是与理性紧密相联,绝望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鲁迅创作和民俗事象——散文集《朝花夕拾》与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民俗事象的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 第4期 117-122,127页
作者:李阳 吴小美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是鲁迅长期从事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也是中国新文学拓荒期颇有见地的指导性论断。打开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彷徨》。扑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