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徽州女人》"
8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徽州女人》中悲剧精神的缺失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年 第3期 31-37页
作者:周光凡北京师范大学 
《徽州女人》是一部典型的中国传统悲剧 ,表现了一名旧时代徽州女子如何超越人生的不幸。但《徽州女人》的超越性翅膀却因为缺少真正的悲剧精神而显得沉重 ,从而导致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损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徽州女人》的象征意象及其诗性蕴籍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02年 第2期 38-39页
作者:顾春芳 
步出剧院,从观众深情盛赞中挣扎出来,心中淌溢的,远不止对一个古老而又遥远的故事的哀叹,更多的是关于一个“梦想”所带来的狂喜。因由这个“梦想”所携来的期待,太久,太久,这一梦想就是关于瓦格纳之“乐剧”的毕生追求。这位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徽州女人》中“桥”的象征艺术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2009年 第4期 23-26页
作者:江结宝 
引言《徽州女人》曾在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多种奖项,包括“剧目奖”、“导演奖”、“音乐奖”和“曹禺戏剧奖剧本奖”。集众美于一身的《徽州女人》,在主题思想、艺术构思、语言构建、音乐创作、舞美灯光等等方面均有特优之长、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评《徽州女人》的音乐创作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评论)》2003年 第2期 4-5页
作者:时白林中国音乐家协会 
戏是演给人看的,好看,观众就多;唱腔、音乐是给人听的,好听,观众就喜爱.中国的戏曲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之一种,好看又好听的戏曲,上座率就高,演出场次就多.戏曲在当今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安庆黄梅艺术剧院二团新创大型清装黄梅戏风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陈薪伊导演艺术印象——从《徽州女人》说开去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02年 第1期 29-31页
作者:李桂原 
陈薪伊导演并兼编剧之一的黄梅戏《徽州女人》上演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作品独特的戏剧结构,浓郁的徽文化气息,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表演语汇构成的崭新的舞台演出样式,展现出作品高雅的文化品位和美学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徽州女人》赴台北演出散记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2001年 第1期 13-15页
作者:盛志刚 
一公元2000年12月2日北京时间15时30分,从香港飞往台北的长荣航空公司大型客机载着刚从中国第六届艺术节捧得大奖的剧组全体演员,平稳地降落在桃园国际机场巨大的停机坪上.此刻,机窗外一片阳光灿烂,春意盎然.兴奋之中尚未来得及打开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徽州女人》:撩开被遗忘的历史一角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2001年 第1期 8-10页
作者:李祥林 
好作品必耐读,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接受流程中被不断读出新意来.惟此,一部内涵丰厚的好作品,也必然容许有多重解读视角,艺术的、美学的、心理的、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在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引起反响和争论同样激烈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独特的叙述视角与视觉意象的诗意呈现——谈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8年 第4期 20-24页
作者:沈梅安徽省艺术研究院 
《徽州女人》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推出的新创大型黄梅戏舞台剧。曾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九届文华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奖项。十余年来演出达五百余场,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黄梅戏剧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和《徽州女人》
收藏 引用
《剧本》1999年 第8期 28-29页
作者:韩再芬 
那是一个初春的夜晚,我斜依在床上,刚刚读完张爱玲的小说,一缕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对面墙上悬挂的应天齐先生的版画。不知为什么,每当我将目光停留在画上的时候,心里总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也许是张爱玲小说,也许是画中朦朦的月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戏曲的历史性蜕变——从《徽州女人》谈起
收藏 引用
《歌剧艺术研究》2000年 第6期 24-27页
作者:方辰 
黄梅音乐剧《徽州女人》演出后,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这很正常。因为对于文艺作品,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它又是一部新作,白璧微瑕,事属难免。值得注意的倒是,《徽州女人》带给我们的理念思考和它在戏剧观念上的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