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文化苦旅》"
7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文化苦旅》成书前后
收藏 引用
《中国出版》1996年 第4期 44-45页
作者:王国伟 
《文化苦旅》成书前后王国伟主持人的话:作家蒋子龙把编辑比作“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我们开辟这个栏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把自己的,C血藏在别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的诗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品评
收藏 引用
《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 第4期17卷 107-109页
作者:黄书泉 
置身于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浮躁人生金钱人生红尘滚滚爱浪滔滔文化包装文学广告氛围之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旅行的艺术》与《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
收藏 引用
《外语研究》2020年 第3期37卷 104-108,111页
作者:严骥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旅行是富有话题感的人类活动,具有探寻历史、思索当下、前瞻未来的指引价值,同时也具有恒久的审美意义。中英两国先后出现了两部以旅行为主题的文化畅销书:我国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和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文化意蕴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6年 第7X期 29-30页
作者:宋蓓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9 
余秋雨先生凭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创作了一系列探寻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散文,并把它们收录到散文集《文化苦旅》。再读文化苦旅,我不禁被文中独特的文化意蕴而深深折服。本文主要从人文情怀、审美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与文化意蕴分析
收藏 引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 第8期32卷 15-16页
作者:张耀中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中文系山西汾阳032200 
《文化苦旅》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新范例。与其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山水题材的游记散文,不如说作者通过对我国山水的深入探寻,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探究。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和文化意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苦旅》的对比艺术赏析
收藏 引用
《读写月报(高中版)》2005年 第6期 13-15页
作者:韩金保 
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翻开书本,扑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表现于洒脱背面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苦旅》的精神联系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第5期28卷 132-136页
作者:赵学勇 由文光兰州大学中文系甘肃兰州730000 
论文探讨了《朝花夕拾》开拓的寓沉重于洒脱的艺术风格 ,而《文化苦旅》则主要在两个方面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风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精英知识群体 (包括作家 )在当代所应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苦旅》
收藏 引用
《作文通讯(实用阅读版)》2009年 第7期 35-36页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本书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苦旅》的走红与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
收藏 引用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 第1期25卷 71-76页
作者:张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化苦旅》的走红不仅得益于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并且与90年代初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出版、传媒与读者接受等角度考察《文化苦旅》的走红与当时文化生态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苦旅》的艺术魅力
收藏 引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 第3期 57-67页
作者:吴欢章上海大学文学院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精神内核是呼唤文化良知的回归,构建健全人格。在此文化内质的统罩下,《文化苦旅》在结构探索、细节处理和语言运用上都呈现出精良的艺术构思。余秋雨亲历山水,又具有丰富的学养和敏锐的文学革新意识,这些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