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无声戏》"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比较文学视野下《无声戏》的节译本研究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 第6期 37-46页
作者:魏琛琳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 
《无声戏》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李渔的代表作,融注着他与众不同的个性思想与独树一帜的创作艺术。20世纪70年代,著名海外汉学家茅国权(Nathan ***,1942—2015)、柳存仁(Liu Ts’un-Yan,1917—2009)开始将《无声戏》介绍到西方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警世通言》中的一出“无声”——《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曲因素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 第4期 129-134页
作者:石麟湖北师院 
众所周知,李渔曾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无声戏》。在他的另一部小说集《十二楼》中的《拂云楼》第四回结末,作者又一次提醒读者:“各洗尊眸,看演这出‘无声’。”在李渔看来。小说乃无声曲,小说与曲的艺术特点有许多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声戏》对话本小说的继承与革新
收藏 引用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2期18卷 65-70页
作者:代顺丽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 
李渔是清初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家。多年来,学术界更多重视对其曲理论和曲创作的研究,而对其小说创作则有所忽视。《无声戏》是李渔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至今还未被专门研究过。及于此,从其新颖的内容,体制的革新的剧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曲理论在拟话本创作上的运用——李渔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初探
收藏 引用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年 第12期39卷 73-76页
作者:张军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阜阳236015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发展无论是体裁还是思想内蕴都是一个源源不断地传承的过程,从明末清初开始,曲艺术进入了文人的研究视野。李渔的剧作品上承元代元明话本,下接清代的小说剧,兼具话本小说与剧的艺术特性,他在《闲情偶寄》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李渔《无声戏》看清初江浙市民文化新变
收藏 引用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 第1期21卷 63-66页
作者:吴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小说家李渔在清初创作的话本小说集《无声戏》,是清初江浙市民文化的文艺表现形式,它与明末"三言二拍"等话本小说存在创作意图、体制、内容等方面的新变化,从这些新变化中可以看出清初江浙市民文化在文学艺术、精神需求、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声戏》看李渔悖谬性的叙事策略及其效果
收藏 引用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 第2期14卷 107-110页
作者:骆兵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上海200062 
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了悖谬性的叙事策略 ,使《无声戏》产生了“新”、“奇”的叙事效果 ,达到了新人耳目的叙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李渔通过观念理性化、感情道德化、训谕明示化、叙事娱乐化和情节悖谬化的巧妙融合 ,显著地增强了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初拟话本的新特色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 第4期 135-144页
作者:欧阳代发湖北大学 
由“三言”、“二拍”掀起的拟话本小说创作高潮,经明末的繁荣,至清初仍在继续,不过,已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明末拟话本在总体上不脱“三言”、“二拍”规范,艺术上既少创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渔小说创作论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7年 第3期 96-108页
作者:李时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李渔是一位有自己创作理论的小说家,所谓小说是“无声”的观点,是其小说创作理论的基石,而《十二楼》的命名则体现了他对小说创作艺术虚构的肯定与推崇。正是基于其对小说创作新的美学见解,使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形式上达到了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尝以欢喜心,幻为游笔——略论李渔诗词的喜剧性
收藏 引用
《阅读与写作》2011年 第12期 27-28页
作者:盘莉娜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研究中心 
明末清初的李渔,号湖上笠翁,一生未曾做官,最突出的业绩在于创作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杂著《闲情偶寄》。其小说剧创作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喜剧性。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渔全集》20卷中,纯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李渔小说中的科诨艺术
收藏 引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1期25卷 67-71页
作者:王建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李渔不但在曲中以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曲中的喜剧性情境 ,而且把科诨引入小说之中 ,在小说中插科打诨 ,形成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小说的叙述语言大量运用科诨 ,具有笑话体的特色 ;善于抓住人物滑稽性的动作和语言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