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他人与自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意教学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 第11期 46-47页
作者:安仕凤青岛第五十八中学山东青岛266100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怀古》是宋词名篇,词中典故颇多,言简义丰。文章提出针对该词的创意教学——运用整体语文教学法,引导学生梳理典故,解读"他人"要素;关注词人"自我",分析词人形象,进而立足学生主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 第12期 59-61页
作者:高迎九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 
【教学目标】1.认识“用典”,异中求同,把握用典在怀古词中的价值。2.体会“用典”这一艺术手法给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带来的启发。【课前准备】1.结合课下注释、查阅资料,搜索、梳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艺术蠡测
收藏 引用
《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2020年 第2期 64-66页
作者:邵建新 朱永芳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永遇乐·京口怀古》(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晚年作品,也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三月,已在江西乡间闲居近二十年的抗战派元老——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命为镇江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用故事思维破除用典的阅读壁垒--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为例
收藏 引用
《语文月刊》2021年 第11期 31-33页
作者:杨操深圳市龙岗区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用典能成为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得益于其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用典也有令人苦恼之处,用典过多或生僻,读者读懂已不易,更遑论鉴赏。历代诗人用典名篇不少,但能让读者真正静下心赏读的不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比较赏析
收藏 引用
《文教资料》2005年 第30期 117-119页
作者:阳江波柳州四十中广西柳州545002 
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写作的诗词.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收藏 引用
《文教资料》2007年 第23期 95-96页
作者:柴铭姝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宋代伟大的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他们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则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词中的典故解读——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开去
收藏 引用
《读写月报(高中版)》2019年 第6期 18-19页
作者:刘建松浙江绍兴 
读过多篇《永遇乐·京口怀古》的课堂实录,发现讲解典故时,执教者设计的问题大同小异:谁?做了何事?结果怎样?用意何在?这个教学点的落实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教者单纯认为通过朗读可以把握典故的情感基调,好像读一读任何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千古江山”别解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0年 第11期 33-33页
作者:孙永亮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怀古》是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这时他已66岁。虽至垂暮之年,但他报效祖国冀求驰聘疆场收复失地的壮心丝毫未减。全词借古喻今,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情感,表达了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词作的主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