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浮躁》"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浮躁转入奢靡、怯懦的社会心态
收藏 引用
《经济管理文摘》2007年 第20期 40-42页
作者:吴敏 
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主要在于形象化地表现他对人间宇宙的感应和体味。贾平凹不愧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在20世纪80、90年代分别创作出版的名为《浮躁》和《废都》的两部长篇小说,就以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贾平凹小说《浮躁》谚语的妙用
收藏 引用
《学习月刊》2011年 第12期 41-42页
作者:李军武汉大学文学院 
《浮躁》是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著、作.这位语言艺术大师娴熟地用朴实而简单的文字创作出这部具有时代特点的长篇小说。以商周语言为基础,并大量运用谚语刻画人物是《浮躁》语言的主要特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浮躁》的文化涵蕴
收藏 引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5期33卷 35-39,50页
作者:张剑华许昌师专中文系 
贾平凹开笔写《浮躁》时,文坛上正有一股“文化热”浪潮。凡有创作个性和艺术追求的作家,都试图为自己的作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景观。有削足适履者,也有融会贯通者。贾平凹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中的州河意象
收藏 引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5期32卷 143-145页
作者:原沛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意象繁复是贾平凹小说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其中,"州河"这一意象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中表现得尤其精彩。它个性复杂,有时浮躁不安,有时生机勃发,有时又温柔恬美。它与小说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葛浩文的文学翻译思想研究——以《浮躁》英译本的乡土语言翻译为例
收藏 引用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 第12期40卷 67-68页
作者:刘娟 李雪婷 宋晓焕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研究热点。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贾平凹的作品《浮躁》中的乡土语言时采取了多种策略。通过分析《浮躁》葛译本中的乡土语言翻译方法,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时极力追求“准确性”“可读性”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误译——以《浮躁》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收藏 引用
《汉字文化》2020年 第4期 122-123页
作者:李姝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基础部030000 
《浮躁》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它描述了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1988年其英译本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后更是声名鹊起。作品富有浓厚的陕西本土特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色彩,因此在翻译上出现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那边的歌(之三·并非浮躁)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1998年 第3期 53-53页
作者:贾景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出伊甸园──贾平凹小说论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1998年 第6期 72-79页
作者:李红军 
在当代中国文坛,很少有作家像贾平凹那样褒贬毁誉集于一身。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小到人情物事的描摹,大到宇宙天体的感应,他无不恣意驱策,驰骋于笔下,创造了一个斑斓驳杂、多元开放的艺术世界,也留下让人评说不尽的话题。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与天为徒--论贾平凹的文学观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 第6期 83-94页
作者:栾梅健复旦大学中文系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 
在当代文坛上,贾平凹以其朴拙、灵秀、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已然奠定了其不容忽视的文学重镇地位。他的《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高兴》等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文批判的深度和语言艺术的境界--评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2008年 第2期 77-80,101页
作者:李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长篇小说《高兴》是继《浮躁》,《废都》《怀念狼》《秦腔》之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又一新高度,它的意义不只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新世纪以来,这类题材的作品已成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主流,而在于作者心灵渗入融合的深度,社会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