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丁耀亢的《续金瓶梅》究竟成书于何年,石玲在其《<续金瓶梅>的作期及其他》一文中认为“写成于顺治十七年(1660),丁耀亢滞留杭州之时。”张清吉在其《<醒世姻缘传>新考》一书中,则将《续金瓶梅》的创作和成书年代定为“
摘要:《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称该书为《太上感应篇》之“无字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无”字所标示的,应当是既与作品之言象关联又超越于言象之外的意旨。小说的主旨,在言象直接表现的意旨之外,还有超乎其上的寄托,当是多元、多层的,即惩恶扬善,自我完善与重塑民魂。与“无字解”的审美意趣相适应的,是《续金瓶梅》的“散文体”艺术表现形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掠影式的描写方法;(二)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三)叙、议结合的行文笔法。这种“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形散而神不散,其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以模糊性、凝聚性、超越性为审美特征的艺术传达方式,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引导读者获得言象之外的意旨。刘廷玑曾指责《续金瓶梅》“有失演义正体”,“道学不成道学,稗官不成稗官”;现代某些论者也批评《续金瓶梅》既像小说又不像小说,是一“重大弊端”。这些批评,应当说是对《续金瓶梅》审美意趣的一种误解。《续金瓶梅》以“无”为宗的审美意趣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尽管不尽完美,但作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其审美价值应当做实事求是的肯定。
摘要:小说《续金瓶梅》在结构安排、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塑造上,都颇具特色。虽然作为叙事文学而言,这些艺术手法存在种种缺陷,但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引起重视。
摘要:《续金瓶梅》在人物设置和形象塑造方面对《金瓶梅》多有承继和借鉴,《续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原书人物、转生人物和新增人物。原书人物构成全书主要框架,转生人物是作者采用转生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新增人物包括历史真实存在和根据情节发展设计的人物。《续金瓶梅》塑造人物时借鉴了原著中的衬托对比法、对照法和预叙法等。《续金瓶梅》与《金瓶梅》人物的承继关系方便续书作者安排线索与宣扬佛理,也体现了明清时期续书现象背后创作者共同的一些创作心理。
摘要:《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奠基作,《红楼梦》是世情小说的最高峰。两书同属于我国长篇小说名著,相隔近两个世纪。《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所以,它的生成原因,历来倍受学者关心。一部巨著的产生,缘由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大致说来,它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
摘要:在大陆,力主《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乃丁耀亢者,主要有田璞先生与张清吉同志。对于田璞先生的文章,笔者已然撰文商榷,本文仅就张清吉同志专著《醒民姻缘传新考》(以下简称《新考》)作一番商榷辩驳,以就教于张清吉同志。
摘要:李师师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她在小说《李师师外传》中爱国而有忧患意识,在《水浒传》中聪慧而又充满市民气息,在《续金瓶梅》中表现出对金钱的贪婪。其艺术形象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作品产生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的差别,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小说创作发展中的一些特点。
摘要:同样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续书多得出奇;而《三国演义》的续书却少得可伶。前者的续书达四十余部,后者的续书仅屈指可数的二三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按原计划将《红楼梦》写完,读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人,对于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都会产生种种猜测。也就是说,这位曹先生给读者留下的悬念真是太多了,同时给后续者留下的空间也太大了。于是乎,有志者、好事者便争相涉足,一试身手。高鹗先生捷足先登,续了四十回。这原本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也就只好各自为正,一续而不可收了。而《三国演义》则不然,故事有头有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但符合历史的演进规律,而且与中国历代读者的心理也能同构共鸣。作者的正统观念,表现在作品中的扬刘抑曹的倾向,都能与读者的传统文化心理不谋而合。出于对历史的无可奈何,写了关羽之死,孔明之终,但又让他们成神显圣,香火不断,从而用艺术的形象力量对读者心理留下的遗憾作了补偿。所以,不但没给读者留下遗憾,同时也没为后续者留下插足的空间。从中看出,悲剧色彩较浓的名著续书就比较多,这几乎成为续书的一条规律性现象。那么,是不是可以用这一条来概括所有续书产生的原因呢?当然不能。因为事实并非如此。下面就?
摘要:一般认为,《金瓶梅》诞生于十六世纪末叶,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这部作品不仅以缜密细腻、宏丽铺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我国文人独立创作小说能力的日臻成熟,而且以丰富奇异的思想意蕴,成为我们民族审视自身发展历程的文化瑰宝。 《金瓶梅》历来以“奇”称胜。如作品一问世,马上即因能给人“奇快”和“惊喜”而迅速流布。入清,顺治刊本的《续金瓶梅》卷首,西湖钓叟序云:“今天下小说如林,独推三大奇书,曰《三国》、
摘要:明清两代是我国戏曲创作的兴盛时期,也是封建统治者竭力打击“异端”思想,大兴文字狱的时期。一些敢说真话的正直人士和不少无辜者卷入文字祸端,惨遭打击。有不少事件,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荒唐透顶,但这确确实实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