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正在载入数据...
检索条件"主题词=《缀白裘》"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缀白裘》的“副末开场”﹄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7年 第2期13卷 91-97页
作者:周巩平上海艺术研究所 
《缀白裘》每集开头都有一段“副末开场”。通过考察、分析,可知它是清代前、中期折子戏演出之前的一种专一讨好观众的商业性致词表演。这种致词表演源于南戏开场的应酬性致语、明传奇开场“不切本题”的“套语”,以后又逐渐被“跳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曲表演“乾嘉传统”形成期的文人功绩——以《审音鉴古录》和《缀白裘》中的《琵琶记》选出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8年 第4期24卷 162-166页
作者:胡亚娟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广州510430 
关于昆曲表演"乾嘉传统"的形成,戏曲界强调较多的是艺人的功绩。本文以《琵琶记》为例通过比较《审音鉴古录》与《缀白裘》,认为文人也参与了对舞台演出的记录、保存、指导和规范,于昆曲艺术发展同样功不可没。重视文人在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缀白裘》探寻折子戏的独特魅力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9年 第3期 93-96页
作者:张博云南艺术学院 
明清折子戏的代表《缀白裘》,具有紧凑的表演节奏、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本文从《缀白裘》喜剧角度,剖析其在进行戏剧表演过程中,如何更加巧妙和恰当地运用喜剧模式,使折子戏戏剧的审美和表演形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缀白裘》看清代散出水浒戏的“俗化”趋向与流变态势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19年 第3期12卷 53-61页
作者:陈秋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今通行的戏曲选集《缀白裘》,收录散出水浒戏甚多,是了解清代水浒戏演出风貌的重要文献。以《缀白裘》为中心考察水浒戏的收录情况与文本特征,探察明清戏曲选本中水浒戏的“俗化”取向,有助于厘清水浒戏从文人化到民间化、文学性到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折子戏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09年 第1期 55-61页
作者:李慧广西大学文学院 
戏剧艺术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戏剧案头与舞台之分野,而戏曲的独特形式———折子戏,为这一分野的融合提供了契机。折子戏作为联系文学与表演之间的一个桥梁,是最纯粹之戏曲形态,对折子戏的研究实际上是关于戏曲本体的研究,尤其是对折子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剧中时剧初探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0年 第1期6卷 81-86,128页
作者:徐扶明 
(一) 人们提起昆剧,总会说是历史悠久,剧目丰富,表演精湛,唱腔优美,底子深厚。当然,这是说得对的。可是,昆剧,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兴起,直流传到今天,已有四百多年了。在这个漫长发展过程中,昆剧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如北杂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剧中北杂剧剧目初探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5年 第4期11卷 53-60页
作者:徐扶明 
昆剧中北杂剧剧目初探徐扶明(一)昆剧兴起于明代隆庆、万历时期,衰落于清代末期,在这大约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吸取各种艺术养料,兼收并蓄,提炼融合,丰富自己,壮大自己。有北杂剧,如《刀会》、《认子》等;有高腔,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梆锣卷”中的“梆”看康乾年间河南流行的梆子腔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6年 第3期37卷 53-55,61页
作者:程超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歧路灯》里的"梆锣卷"是"风搅雪"体制,该体制的形成是该期花雅声腔相互依存、同台融合的结果。清代河南地方戏曲声腔经历了"合腔"、"集腔"到"融腔"的过程,形成该期梆子腔"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曲家褚龙祥生平、交游及其戏曲创作考论——以新见《闲情琐事》为考察中心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2年 第3期43卷 9-16页
作者:武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褚龙祥是清代道咸年间布衣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学界对其生平、交游和戏曲创作历程知之甚少。现以新见褚龙祥撰《闲情琐事》为考察中心,结合已知文献,一方面,可推知褚氏生平及其与孙鸣珂、边浴礼、陈越星、闵晋三等人的交游情况,展现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昆剧苏问题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89年 第1期5卷 94-99页
作者:徐扶明 
(一) 近年来,对于昆剧苏问题,时有争论。有的主张:为了昆剧向全国推广,宜废苏,改用普通话。有的则认为:废苏,改用普通话,就就会使南昆失去特色。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试作一些探索,略抒浅见。 其实,反对昆剧苏,并非始于今日,古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