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老子》"
235 条 记 录,以下是101-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和律论”说到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上)
收藏 引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 第3期 62-67页
作者:蔡仲德 
从“和律论”说到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上)蔡仲德一、从“和律论”说起李曙明君所主张的“和律论”,也就是“音心对映论”。他否定常人所用的“音乐作品”概念,说这种概念相当于“《音心对映论》之‘音’概念”,它“断然将现实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史上的《文子》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1995年 第5期 59-62页
作者:蔡靖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18年 第12期 15-17页
作者:罗云 蒋见朝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河南省导演学会 <魅力中国>杂志 
2018年11月26-27日,由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省越调剧团)演出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老子》,相继受邀走进北京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高校师生提供近距离感受越调的机会,展现出越调艺术在新时代审美视域下的独特风采。由此,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求浓度── 一个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 第1期 123-130,1页
作者:周思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 
一艺术创作需要高浓度精品“广度”、“深度”和七十年代末以来流行的“力度”和“厚度”,是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几把最常用的尺子。这几个“度”所衡量的着眼点虽有所不同,但都偏重于思想内容方面,即作品对生活反映或表现作家艺术家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说书袋子”:《世说新语》的用典艺术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1998年 第5期25卷 86-90页
作者:范子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六朝时代是诗歌艺术敷荣耀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对其它形式的语言艺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世说新语》作为叙事文学亦形成了诗一般的语言美。出色的用典技巧是这部古典名著创造这种美的关键。用典通常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溯源与历史重构──评杨书案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新作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4年 第4期 52-60页
作者:黄曼君 
文化溯源与历史重构──评杨书案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新作黄曼君在当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空前撞击和交汇中,西方文化在重评自身的传统时,将眼光投向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遍布世界的炎黄子孙又热心于以西方传统的和现代的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庄子》审美体验论新解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1999年 第6期 96-100页
作者:涂波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大音希声”研究中的“远化”及“本文”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1994年 第2期 32-38页
作者:明言广东肇庆教育学院音乐系 
论“大音希声”研究中的“远化”及“本文”明言一近年来,在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领域,兴起了一股《老子》"大音希声"的研究热潮。各家畅抒己见,仁智纷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方"报告"大相径庭,使得人们在使用其结果时往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诗歌翻译看中西时空观念在艺术中的表现
收藏 引用
《理论学刊》1998年 第4期 102-105页
作者:王进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一就诗和画要服从共同的艺术创作规律而言,中西方的艺术家是有共识的。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前556~496)说“画是无声诗,诗为有声画”。我国唐人郑谷对诗情画意的相互激发也深有感触地说,“留心于绘素,得意在烟波……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音希声──音乐的最高境界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 第1期 7-10页
作者:唐朴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