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金锁记》"
156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独特的人物形象 杰出的语言艺术──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
收藏 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2期 83-88页
作者:王靖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报编辑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残月照残生,孤影伴孤身——河北梆子《金锁记》观后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8年 第12期 64-68页
作者:王兴昀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小说,曾被学者夏志清誉为"中国文学仅见的中篇杰作"。女主人公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该作曾多次被搬上舞台,比较知名的有台湾李小平导演,王安祈编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残梦寂寂:张爱玲“怨女”书写的前世今生——为京剧《金锁记》演出而写
收藏 引用
《福建艺术》2006年 第5期 19-20页
作者:陈翠英台湾大学中文系 
根据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怨女》改编的京剧《金锁记》即将公演。笔者有缘先行拜读剧本以及剧场设计文案。从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怨女》中的柴银娣再到京剧中的曹七巧,固然三者各有独立自足的形象及生命意涵,然而由小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迷宫里的刺客——阿特伍德《盲刺客》的叙事艺术及与张爱玲《金锁记》的比较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7年 第10期 127-130页
作者:邬震婷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 
本文重点从叙事视角、互文性和元小说三方面分析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的叙事艺术,并在主题意蕴上与张爱玲的《金锁记》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压迫下,由"无辜受害"到"盲目施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锁记》--难以挑剔的艺术完整性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12年 第3期 15-15页
作者: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 
重庆市京剧团演出的《金锁记》个难得一见的好戏。看完之后首先要赞叹的,是它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艺术完整性-演构思与舞台呈现的严丝合缝版的整合。领衔主演与群众演员(龙套)的红花绿叶般的协和。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展现了一种令人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狂野爱情的毁灭——从电视剧《金锁记》谈改编艺术
收藏 引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4期6卷 49-52页
作者:陈卫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株洲412001 
电视剧《金锁记》在遵循原作内在精神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糅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特质,与现代人产生共鸣。改编后的《金锁记》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为改编艺术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将小说美转换成戏曲美的探索——浅谈京剧《金锁记》的改编
收藏 引用
《中华艺术论丛》2010年 第1期 413-415页
作者:黄燕 
世博会期间,各地戏曲经典剧目齐聚上海,可谓是名家荟萃,好戏连台,让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们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元面貌和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由台北国光剧团编排的京剧《金锁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艺术探究
收藏 引用
《作家天地》2019年 第22期 3-4页
作者:李静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张爱玲通过有限的篇章,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展现了众多生动形象、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在文学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围绕这篇作品,进行叙事技巧和语言艺术的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评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金锁记》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18年 第34期 23-24,40页
作者:黄世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陕西西安710063 
2016年5月31日,西北政法大学的西法大剧社在该校南校区的学生活动中心演出了王安忆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话剧《金锁记》。西法大剧社这次演出使用的剧本是在王安忆的剧本基础上改编的。舞台美术上虽然布景简单,但其他方面设计得比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徘徊在文学与戏剧之间的《金锁记》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9年 第6期 122-127页
作者:刘三平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当经典作品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传播的时候,不同媒介之间的互看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文学版本的《金锁记》和粤语话剧版本的《金锁记》之间在关键词:时间、空间、回忆、声音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味道。说明了经典具有永远咀嚼不尽的韵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