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长亭送别》"
3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长亭送别》导学创意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2年 第2期 92-93页
作者:李成美重庆开县临江中学 
[课标.教材·学情]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如下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长亭送别》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1年 第24期 31-33页
作者:兰瑞平设计者 
自读导言1.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剧道白吟唱手法的作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语文学习》2006年 第3期 26-27页
作者:金晓涛浙江瑞安中学 
[教学目的]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重点)2.赏析崔莺莺人物形象(重、难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幽林曲涧 珠玉之辉——试析《长亭送别》语言美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09年 第6期 92-93页
作者:闫清学滨州学院 
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清代著名作家、学者姚鼐在《复鲁致非书》中这样形象地称道它的语言艺术:“如初生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试以其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长亭送别》[端正好]一曲的再欣赏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 第3期25卷 32-33页
作者:张玉明天水市太京中学 
《西厢记》被公认为是古典戏曲中情景交辉的典范。它的《长亭送别》一折,更以优美的曲词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传唱的名篇。其中[端正好]一曲尤为人称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心隽语,情词之宗——《长亭送别》赏析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2年 第3期 47-49页
作者:王春晓 张燕瑾外交学院汉语教研室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5年 第7期 48-50页
作者:陈敏广东遂溪县第一中学 
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在作品中,将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艺术触角伸展到“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收藏 引用
《群文天地》2011年 第12期 291-293页
作者:刘冬梅重庆育才中学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和《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鉴赏带“泪”的曲词;把握文章思路,明确女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准确理解女主人公形象,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时间意识与王西厢《长亭送别》的意境营造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16年 第20期 45-45,47页
作者:吴艳玲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艺术效果的意境营造,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送别的时间背景衬托,还是送别过程中感情抒发凸显,都能看到人物内心时间意识所带来的情绪紧张。正是这种对时间的共同感受,使得读者容易与作品产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情景交融 拨动心弦——赏析《长亭送别》曲子里的景物描写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0年 第9期 62-63页
作者:彭跃奎重庆市彭水中学 
《长亭送别》曲子里有不少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不是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产生的相应感受写出来,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达到了情景交融、拨动心弦的艺术效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