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黄鹤楼送别》"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年 第3期 52-54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设计理念]《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 第2期 10-10,12页
作者:陈兰江苏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一、词语再读,链接古诗1.朗读词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黄鹤楼送别》,今夭我们再来读读(贴题,生读题)。这些词语还有印象吗?谁来读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字立”而“人立”——《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收藏 引用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 第12期 49-50页
作者:王芳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收藏 引用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 第12期9卷 36-37页
作者:王学林宿迁市泗阳县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5课。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5年 第11期 57-58页
作者:余庭玲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一、创设氛围,进入情境1.(播放背景音乐《送别》)同学们,听着这首经典的名曲《送别》,你一定想起了自己曾经与朋友、亲人离别的情景吧?谁来说一说当时的情景?2.亲人离别,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收藏 引用
《语文知识》2016年 第8期 57-60页
作者:刘群安徽省天长市第一小学 
【设计理念】注重整体性教学,从古诗人手,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自主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切的对话,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重视“自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照 品析 引导 拓展——《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科学》2012年 第8期 93-94页
作者:丁养娣徐州市大彭镇程庄小学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品诗学文,感悟真情——《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9年 第10期 46-47页
作者:陈颖江苏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教材解读】“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字里行间满别情——《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7年 第12期 32-33页
作者:陈兰江苏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226500 
【目标预设】1,有感惰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次诗意的离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8年 第7期 26-28页
作者:苏绳权广西武鸣县教育局教研室 530100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