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1.在探讨中国早期历史的文明特征及其价值时,张光直先生在《美术、祭祀与神话》 (辽宁教育出版社88年版)一书中很爽快地将夏、商、周三代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单元来研究,命之为“古代中国”。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诞生了中国历史最早的文明硕果——青铜文化。透过青铜制品闪烁出的灿烂光华人们会在艺术精品的迷人的光芒中体察到古代中国的社会是怎样的结构,怎样的性质。以张先生的看法,在古代中国,“
摘要: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崛起与宗教、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夏、商、周三代时期,作为华夏文明的源流,见证了古代中国从神话传说到政治权威的诞生之路。在《艺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全球化视野重新审视了夏、商、周三代的考古证据,洞悉宗教、艺术、文字等文明形式背后的政权集聚与兴衰;同时倡导中国史学研究突破传统学科和本土语境的界限,于世界文明史的语境之中开拓以中国经验为基础的社会学范式。旨在归纳和梳理张光直先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猜想和洞见,浅评其论述逻辑的严密性和学术范式的开创性。
摘要:在华夏文明起源问题上 ,学术界多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大型宗教性建筑等物质指标作为评判文明形态是否产生的标准。这样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 :一方面 ,这些评估标尺无法体现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特质 ,更不能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动力式和结构式的诠释。从早期华夏文明演进规律看 ,原始礼乐文化的发生、发展 ,既是华夏文明得以盟生的动力 ,也使华夏文明形成“礼乐”文化符号表征的原因。从原始礼乐文化视野去探讨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研究方法所带来的缺陷 ,扩展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 ,而且也真正体现了华夏文明之历史实践。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