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三山五园"
4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三山五园的历史与未来
收藏 引用
《北京观察》2024年 第1期 70-73页
作者:贺艳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分会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期待未来的三山五园地区,能继承其卓越的创新传统,发掘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品牌价值,在文化与生态保护空间内创造新业态新场景,形成水林田、文化遗产与新兴科技和文化消费相交融的城市新形态。以“一村三山五园”两心聚一核,建成国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境仿瀛壶 中国林的道教景观 以清代北京“三山五园”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宗教》2023年 第6期 72-73页
作者:李涛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清代北京“三山五园”是中国林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其造景时遵循“即境即仙”的造宗旨,“朴俭是崇”的造思想,以“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为水格局,“中正仁义”为林名称,承托起一个时代中国林对道教文化的理解与沉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京三山五园旅游IP形象营销研究
收藏 引用
《北方经贸》2023年 第11期 147-152页
作者:张瑞芯 刘敏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01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包括技术创新、创意、设计、独特优势等。由于其独特的内容承载与鲜明的品牌引领,近年来影视、小说、漫画、旅游等泛娱乐领域受到持续关注。随着国内旅游行业进入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旅游IP的创作、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失一城──北京西北郊皇家林集群:三山五园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没落
收藏 引用
《装饰》2007年 第11期 16-20页
作者:阙镇清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生院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三山五园的历史脉络,试图证明三山五园的整体性在历史上的存在和重要性,以及由于对于三山五园整体性的认识不够等原因而导致的北京城市化对于这一整体格局的破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视野下的三山五园浅议
收藏 引用
《首都博物馆论丛》2019年 第1期 26-33页
作者:王鸿雁首都博物馆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 
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出现于清朝末年,是指以万寿清漪(颐和前身)、香静宜、玉泉静明、圆明等皇家林为代表的林文化体系。它诞生于中国传统林文化的沃土,受益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温床。在今天的盛世文化建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塑“里仁为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青龙桥北街城市风貌规划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城镇建设》2017年 第7期35卷 82-90页
作者:黎靓 王恬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三所 天津城建大学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市著名历史风貌城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来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城中村"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设计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京城的皇宫御苑 “三山五园”罹劫160年专题策划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20年 第9期 20-23页
作者:本刊编辑部不详 
历朝历代,在都城皇宫四周以及城关郊外,皇帝都会建苑囿。"苑"指帝王的花,"囿"是养动物的子,即动物,"苑囿"指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林。北京西北郊清水秀,所谓"西秀色甲天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颐和万寿生态修复调研
收藏 引用
《北京林》2024年 第2期40卷 3-7页
作者:闫宝兴 黄鑫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100091 
颐和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年)前身为清漪,总占地面积为300.8公项,是一座由万寿、昆明湖为主体框架构成的大型林。颐和作为历史著名的“三山五园”皇家林群体的构景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水地貌和温润的气候条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三山五园中田景区的植物造景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城市林业》2019年 第4期17卷 68-72页
作者:唐思嘉 周曦北京林业大学 
景观是中国古代皇家林造景的重要内容,清代三山五园中汇聚数量众多的田主题景区,为皇帝提供了观稼视农和田幽居之所;聚焦其造理法,植物造景对三山五园中田景境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探究三山五园的田景区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风景-遗产”一体研究视野的价值与应用 以“北京三山五园景观格局重塑”教学探索为例
收藏 引用
《风景林》2016年 第1期23卷 62-69页
作者:钱云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系 
旨在概述在新时期人居环境相关学科发展融合的形势下,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致力于建立宽口径的、强调风景林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专业高度交融的研究生课程实践探索。具体内容包含3个层面:首先回溯了"城市-风景-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