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使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 RAs)类降糖药对两种常见的呼吸系统不良事件(respiratory system adverse event,RSAE,包括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linical trials和Cochrane数据库中(截止2015年5月)比较GLP-1 RAs与传统降糖药或安慰剂对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加权合并。结果:共纳入50个研究,包括13种干预措施:7种GLP-1 RAs类药(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剂、利拉鲁肽、利西拉来、他司鲁肽、阿必鲁肽、杜拉鲁肽)、5种传统降糖药(胰岛素、二甲双胍、磺脲类、西格列汀、噻唑烷二酮类)和安慰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胰岛素相比,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鼻咽炎(OR=0.67,95%CI:0.46-0.96)和上呼吸道感染(OR=0.39,95%CI:0.23-0.73)的发生风险;与安慰剂相比,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上呼吸道感染(OR=0.57,95%CI:0.34-0.99)的发生风险。此外,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网状meta分析显示,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排最末位的均为他司鲁肽。结论:他司鲁肽显著降低了鼻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但仍有待专门针对RSAE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摘要:背景推进分级诊疗是解决儿科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关键,但目前尚缺乏儿童分级诊疗执行现状的相关研究。目的总结上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就医行为,包括就诊次数和就诊机构,并探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3—7月、2022年2—7月分别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门诊及同一行政区的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儿童家长进行2次问卷调查。按照调查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2019年组(n=419)和2022年组(n=307)。本研究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指导,自行设计上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基层首诊的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组的419例儿童,第1次(首诊)、第2次、第3/4次就诊者分别为301例(71.84%)、87例(20.76%)、31例(7.40%),首诊、第2次、第3/4次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比例分别为47.49%、27.12%、16.13%;2022年组的307例儿童,第1次、第2次、第3次就诊者分别为219例(71.34%)、72例(23.45%)、16例(5.21%),首诊、第2次、第3/4次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比例分别为41.04%、39.77%、4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近的医疗机构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OR=0.220,95%CI(0.147,1.056),P<0.001]、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0.584,95%CI(0.365,0.936),P=0.025]、家长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较轻、一般[OR(95%CI)=0.399(0.207,0.768)、0.388(0.226,0.665),P=0.006、0.001]、儿童年龄3岁以下相比7~13岁[OR=0.537,95%CI(0.309,0.930),P=0.027]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可能性较低;家长对分级诊疗认知比较了解[OR=2.139,95%CI(1.284,3.564),P=0.003]及家长对分级诊疗态度比较赞同[OR=2.841,95%CI(1.937,5.779),P=0.004]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多次就诊现象较普遍,基层就诊比例较低。家长的文化程度、分级诊疗的认知及态度、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儿童年龄及最近的医疗机构是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基层首诊的影响因素。加强儿童常见病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及性并完善其儿科诊疗条件是促进儿童常见病基层诊治的可能途径。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暨中医辨证为外感风热症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非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试验组324例,对照组108例。临床试验在8个中心同时进行。试验组1日用热毒宁注射液20 mL,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 mL 稀释后静脉滴注,1 d;对照组:1日用清开灵注射液30 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 mL 或生理盐水100 mL 稀释后静脉滴注,1 d,两组疗程均为3 d。结果试验组疾病疗效治愈率为91.54%,总有效率为99.06%;中医证候疗效治愈显率为88.72%,总有效率为99.06%;体温疗效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痊愈时间,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检查表明试验组无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症,疗效确切安全,优于对照组。
摘要:上感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为了寻找方法简便、疗效好的预防措施,本文设计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olysaccharide Nucleic Acid Fraction,BCG-PSN)滴鼻预防幼儿上感,结果示临床效果好。
摘要:目的:评价麻黄止嗽胶囊治疗感冒风寒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2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麻黄止嗽胶囊+麻黄止嗽丸模拟剂)和对照组(麻黄止嗽丸+麻黄止嗽胶囊模拟剂)。疗程3d。结果: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显效率78.07%,总有效率98.25%;对照组总显效率70.69%,总有效率95.69%。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试验组总显效率78.07%,总有效率98.25%;对照组总显效率70.69%,总有效率95.69%。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各出现1例轻度消化道反应,未需特殊处理而自行缓解。结论:麻黄止嗽胶囊治疗感冒风寒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长沙市家长关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有关知识及行为现状。方法于2015年1—7月,在长沙市5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处现场随机抽取前来带儿童注射疫苗的家长310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所调查的310名家长中,知识水平平均得分为(18.81±4.83)分,正确认知率为69.67%,其中7个问题的正确率未达到50%;84.84%的家长表示希望或非常希望得到关于抗生素使用的相关知识,37.42%的家长会或有时会到药房为儿童购买抗生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年龄、家长文化水平、医生是否为儿童开过抗生素对家长自行购买抗生素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沙市儿童家长关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识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家长渴望得到关于抗生素使用的相关知识,家长到药店为儿童购买抗生素的行为与儿童年龄、家长文化水平、医生是否为儿童开过抗生素有关。
摘要:研究补充维生素E对短跑运动员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短跑运动员提高身体素质和预防疾病发生提供借鉴。将32名专业短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人。在日常生活和训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实验组每天服用维生素E 200 mg,对照组服用等量安慰剂,共给药60天,记录和观察给药后2年期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并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检测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α(TNF-α)含量,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数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清MDA降低,SOD和GSH-Px升高,IL-6和TNF-α生成减少,CD4+/CD8+比值显著增高。因此,补充维生素E可减少短跑运动员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其机制包括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生成等。
摘要:目的 :评价中药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方法 :手工检索 83种中医药杂志 ,其中最早者自 1978年起 ,所有文献检索到 2 0 0 2年最近一期。纳入标准 :文献提及“随机”、“随机对照”、“随机分组”的中药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设计文献评价表 ,从诊断标准 ,基线可比性 ,随机分组 ,隐匿 ,盲法 ,intention -to -treat,统计学方法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 ,计算出各种情况的百分比 ,并评价其质量。结果 :我们检索到中医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文献 192 9篇 ,其中 ,随机对照试验 2 6 3篇 ,占 13 6 3%。明确说明了随机分配方法的 2 4篇 ,占 9 12 % ;对基线是否有可比性进行了说明的 199篇 ,占 75 6 7% ;对随机分组隐匿进行了明确说明的 0篇 ;诊断标准明确、有纳入标准的 2 5 0篇 ,占 95 0 6 % ;有排除标准的 4 2篇 ,占 15 97% ;所有研究都未说明样本含量的估算依据 ;有失访病例的 4篇 ,占 1 5 2 % ,其中未进行intention -to -treat的 2篇 ;未说明用何统计方法统计的 14 7篇 ,占5 5 89% ;统计方法错误的 2 7篇 ;占 10 2 7% ;正确使用表格的有 180篇 ,占 6 8 4 4 %。结论
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维药祖卡木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检索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SCIFINDER),搜集单独或联合使用祖卡木颗粒(试验组)对比常规药物(对照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RCTs,合计1 5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OR=1.97,95%CI:1.47~2.65,P<0.000 01)、痊愈率(OR=2.07,95%CI:1.67~2.58,P<0.000 01)、改善流涕(OR=-0.90,95%CI:-1.37^-0.43,P=0.000 2)、鼻塞(OR=-0.43,95%CI:-0.60^-0.26,P<0.000 01)、咳嗽(OR=-1.31,95%CI:-1.54^-1.08,P<0.000 01)、咽喉肿痛(OR=-0.49,95%CI:-0.71^-0.27,P<0.000 1)、头痛(OR=-0.75,95%CI:-1.16^-0.34,P=0.000 3)、发热(OR=-2.94,95%CI:-3.39^-2.49,P<0.000 01)等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另外,3项研究分别报道了在治疗期间出现皮疹、恶心呕吐或轻微不良反应,所有症状均不影响治疗。结论:单独或联用祖卡木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但由于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质量不高,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RCTs加以验证。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