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上帝之死"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上帝之死与最后一个人的漫长征途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3年 第8期 36-37页
作者:赵晗自由撰稿人 
20世纪初的中国,改良与革命两种思潮激烈交锋,思想家活动家不断探索着步入现代和富国强民的道路。同时期的欧洲知识界和艺术界却已进人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源自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危机思维引导着众多欧洲思想者进行讨论和创作: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向自然的解放--上帝之死视域下的马克思与赫斯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 第1期74卷 161-170页
作者:刘森林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近代主体性哲学把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虽有浪漫派从艺术上重视自然、谢林在观念论哲学内部重视自然,但自然在观念论哲学中地位终归不高。自然在上帝笼罩着的传统形而上学世界里是很边缘性的存在。上帝之死、新形而上学革命才迎来自然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要死亡了?——论李斯特的“艺术终结”观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2021年 第7期 80-84页
作者:刘书妤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院 
"艺术终结"问题一直是当代艺术学界的难题,这一问题的前沿性、未解性和开放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保罗·德拉罗什的"绘画之死"、黑格尔的"古典美的终结"、尼采的"上帝之死"到埃尔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批评的“思考”职能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1995年 第1期 27-28页
作者:张德祥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许是上帝的嘲笑,人才学会了思考。 如今上帝死了,人便不想“思考”,“跟着感觉走”,反而更轻松自在。上帝之死,人才从“思考”的苦役中解放出来。但是,人一旦学会了思考,又难以不思考。 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上帝怎么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之四
收藏 引用
《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 第3期 47-50页
作者:刘光耀湖北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现代:上帝怎么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之四刘光耀西方现代文学也许应是从尼采那篇有名的寓言开始的:一个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叫道:“我要找上帝”!“上帝已经死了”。上帝是被杀死的。杀死上帝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将上帝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20世纪西方小说人物的自我形态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2000年 第6期 69-76页
作者:昂智慧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20世纪西方小说人物展现出对自我进行不懈追寻的特征。它具体地体现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自我迷恋阶段 ,即在 2 0世纪初 ,小说家们的自我观照已成为时代的风习 ,但这种自我观照同以前的自我反省大不相同 ,普遍地丧失了自豪感 ,增加了许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道德观上的分歧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1990年 第4期 39-42页
作者:车成安 
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艺术中的两大思潮——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是当代文艺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从道德观方面研究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尚不多见。伦理道德观,是世界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实主义的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才论的多重路径及其艺术导向
收藏 引用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 第5期40卷 138-139页
作者:张颖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北京100029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冲击了基督教世界的上帝造人说以及生物学里的物种不变论。“上帝之死”带来新的伦理问题,生命问题被打开新的思考空间。在《艺术的起源》(1894)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记载了法国刚刚发生的一场同题接力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理想人格之丰碑——尼采的“超人”学说解析
收藏 引用
《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 第6期 55-58页
作者:沈伟兰州交通大学广告系甘肃兰州730070 
 本文通过对尼采"超人"学说的分析,揭示了尼采所展现的这种理想的精神超人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超人"所表现的积极的悲剧主义精神和伴随着破坏性的伟大的创造性。"超人"的真正魅力在于他在悲剧中崛起,在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能否两分?——论贡布里希对黑格尔艺术美学的批评与修正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21年 第11期 25-25页
作者: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 
自尼采发出"上帝之死"的哲学谶言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口号以来,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罗格斯中心主义和历史本质主义的批判,便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一切重要文化哲学思潮的中心内容,这也成为西方转统哲学与现代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