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上海京剧院"
402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关肃霜的舞台艺术生涯(续)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2年 第10期 53-57页
作者:姚冷 
周总理的关怀和教导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先后来过昆明24次,常在省委举行的招待晚会上接见文艺工作者。1953年,总理路过昆明,去东南亚进行国事访问。离昆前夕,省委举行欢送晚会,周总理和贺老总首次在晚会上接见了文艺工作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片丹心 献身艺术——怀念许思言先生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4年 第2期15卷 73-76页
作者:陈琨 陈琥 
上海著名京剧剧作家许思言先生,于1987年11月10日逝世。他的一生,是秉着一片丹心,为京剧艺术献身的一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别开生面的两个舞台艺术形象——喜看历史京剧《春秋二胥》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4年 第9期 94-96页
作者:曹树钧中国曹禺研究学会 上海戏剧学院 
2014年仲夏,上海京剧院又向观众奉献了一部由冯钢编剧、续正泰、白云明导演的新编历史京剧《春秋二胥》(以下简称《二胥》)。此剧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向观众呈现了伍子胥、申包胥这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艺术形象,笔者观后深感欣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南红伶李炳淑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9年 第7期 22-25页
作者:金宝山 
京剧观众无人不知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李炳淑的大名,一曲《龙江颂》更使她走进千家万户。她从艺52年,走过了拼搏、艰辛、曲折而辉煌的艺术之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有点新海派的味道——看孙爱珍演全本《玉堂春》有感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1992年 第3期 35-36页
作者:黄维钧 
《玉堂春》是京剧旦角戏中演得最多的一出,这集青衣唱腔美之大成,演员只要嗓音甜美,扮相俊俏,一折“起解”带过,樱唇启处,大珠小珠落玉盘,即便与红歌星同台联袂,毫不逊色于流行歌曲,照样博得满堂彩声。由于偏重在美听上下功夫,《玉堂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廉吏形象 感动鹏城 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深圳演出记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07年 第10期 40-41页
作者:高源 
2007年7月6日-8日,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应邀在深圳大剧院连演三场,参加2007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展演。作为前期工作人员,我于4日清晨抵深,开启了一周的忙碌与愉快、疲惫与兴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缅怀京剧音乐名家沈雁西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9年 第11期 47-49页
作者:徐连经 
岁月如流,当年曾有“北姜南沈”之誉的原上海京剧院著名琴师沈雁西离开我们已有20多年了。2008年是他的九十冥诞,笔者通过对沈先生的女儿,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曲学校资深教师沈绮琅的多次访谈,深感这位京剧音乐名家的艺术人生中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里戏外“玉堂春”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0年 第4期 68-69页
作者:沈鸿鑫上海艺术研究所 
2019年2月,我在.上海周信芳戏剧空间观看了“沈福存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汇报展演”的全本《玉堂春》,由上海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蔡筱滢、杨楠、傅希如、王盾等担纲主演,演出相当成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花开天山别样娇——记1987年乌鲁木齐市《京剧丑角晚会》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0年 第6期 40-41页
作者:杨忠 
前不久,欣闻上海京剧院举办的《小丑挑梁——京剧丑角艺术专场》,不禁使我想起20多年前的那场轰动边城的《京剧丑角晚会》。记得那是在1987年,杨金才先生从北京回到乌鲁木齐,谈及在京期间观看了北京的《京剧丑角晚会》,名角济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薪火相传的麒派精神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9年 第5期 10-11页
作者:萧山 
面对上海京剧院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难免会有许多遗忘,而惟独不会遗忘的是周信芳及其麒派艺术。有谁能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剧院的生存和发展呢?只有老院长周信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