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上海剧艺社"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上海剧艺社组织管理的职业化与会化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5年 第10期 145-153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上海剧艺社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贡献与其颇富现代意味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息息相关。上海剧艺社的经验教训说明,组织管理的职业化和会化是剧团体制现代化的主要表征,也是促进剧团稳步前进和话剧艺术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剧艺社导演艺术的特点与局限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3年 第1期 82-92,81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 
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战后剧运中坚,上海剧艺社在导演艺术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某些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对舞台情调整一性的追求是其总体特征,对导演格调多样化的探索是其基本成绩,剧作处理的中庸化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剧艺社舞台美术的艺术特点与历史局限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4年 第8期 121-131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在物质条件简陋、人才储备不足、创作经验欠缺的情况下,上海剧艺社的舞台美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诸多局限。在困境中追求严谨和创新是其基本成绩,写实主义的主流与诗意形式的探索是其主要风格,物质条件和美学观念的束缚是其难以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剧艺社的“分家”事件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2年 第2期 114-120页
作者:穆海亮南京大学文学院 
黄佐临等人脱离上海剧艺社另组上海职业剧团,这是上海剧艺社历史上著名的"分家"事件。此事看似源于简单的人事纠纷,其实既与孤岛后期剧运形势及上海剧艺社内部分工相关,也由黄佐临与上海剧艺社艺术观念的差异所决定。个中是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剧艺社的演剧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13年 第3期6卷 126-133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开封475001 
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战后上海的剧运中坚,上海剧艺社在存续时间、剧目数量、演出场次、艺术品格、会影响等方面,堪称上海剧运的一面旗帜;同时,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具体而微的表征,理应在话剧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话剧舞台艺术整体化的意义与路径——以上海剧艺社为中心的比较考察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 第4期 48-54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通过与相关剧团的比较考察,上海剧艺社作为孤岛剧坛的中流砥柱和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代表性剧团,其舞台艺术整体化的突出价值、建构路径及其历史性缺憾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整体化是话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中国话剧的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向心的表演”:演技的“磨炼”及“停滞”——论上海剧艺社表演艺术的成绩与局限
收藏 引用
《南大戏剧论丛》2014年 第2期10卷 103-111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上海剧艺社通过丰富的舞台实践磨炼演员的'向心的表演',以'型式演技'和内在真实塑造人物,以集体效应和'齿轮演剧'追求演出的整体性,代表了孤岛演剧的最高水平,并为沦陷时期演剧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话剧团从“爱美”走向职业化的历史动因与文化逻辑——以上海剧艺社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 第1期 65-74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就完整意义上的话剧艺术而言,其创作方式的集体性特征决定了其创作"单位"并非作为个体的戏剧家,而是融编剧、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演出事务管理者等众多艺术力量于一体的创作集体。这个集体在话剧发展史上就是以团的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史料开掘、立体呈现与话剧史研究范式的探索——评穆海亮《上海剧艺社研究》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24年 第2期 54-58页
作者:徐胜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海剧艺社(1938-1941,1946-1948,简称“上剧”)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进步演剧团体,是孤岛时期存在时间最长、演出剧目最多、艺术成就最高、会影响最大的话剧团,也是抗战胜利后上海演剧的中坚力量。上剧以鲜明的政治立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于伶在上海剧艺社看孤岛剧人的文化处境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 第3期 28-33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作为上海剧艺社的主要负责人,于伶在组织剧团、团结剧人、创作剧本诸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上海剧艺社成为孤岛剧运的中流砥柱。然而,在政治势力错综纠缠、商业做派五花八门、文娱市场竞争激烈的孤岛,领导着上海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