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东汉末年"
5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东汉末年书法家的审美思想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11年 第3期 96-96,95页
作者:王宏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东汉末年,是艺术觉醒的萌芽时期。书法创作日趋繁荣,书法楷模层次不穷,书法美学理论亦相当丰富,并引发了魏晋时期真正的艺术觉醒时代的来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东北秧歌的现代化发展
收藏 引用
《艺术家》2025年 第1期 62-64页
作者:冯佳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农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东北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秧歌起初是一种庆祝丰收和祈福的农耕舞蹈。人们通过歌唱和舞蹈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陕北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7年 第11期 164-165页
作者:陈华 屈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地、享堂、阙等建筑物上的石刻艺术和建筑构件。大致产生于汉武帝以后,盛行于东汉,衰落或消亡于东汉末年,其间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纸、私书传播、草书与汉末书法新变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7年 第4期 127-135页
作者:李正庚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东汉末文字书写的文本载体处于简、纸并用阶段,简牍是正式的文本形式,纸只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文本形式,与私书等世俗化、娱乐性文本关系密切。与简牍相比,纸轻便、价廉,扩大了文字书写空间,使书写者抒情达意更为直接与自由。纸的流播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7年 第3期 163-165页
作者:宋明信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从中国书法史看,文字的书写在漫长的演变之后,从东汉末年开始在观念上产生了某种崛起的契机。这是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先秦到汉,各种金文和刻石上的汉字已具有明显的艺术意味,但尚未被视为一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曹操与马克白斯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 第5期 78-84页
作者:王长友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 
1606年,也就是我国明代万历34年,当《三国志演义》在东方大地上广为流传的时候,大洋彼岸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正在赶写他的著名悲剧《马克白斯》,其主人公、苏格兰大将马克白斯与《三国志演义》中东汉末年的大将军曹操,颇有相似之处;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国演义》艺术接受三谈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1991年 第1期 76-82页
作者:赵伯陶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文试图从读者的角度结合“接受美学”的方法,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接受问题作一探讨。 一、《三国》艺术接受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军阀纷争为历史背景的,在其成书之前,三国故事早有流传。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推移,人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赋体文学研究——《历代赋辞典》前言
收藏 引用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4期20卷 71-74页
作者:于成 
赋体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别是汉赋,是一代文学的代表,同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风骚。研究赋体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并对它的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予以科学的说明,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使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魏晋人物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 第4期 81-86页
作者:曾维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一人物批评风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作为具有制度化而设立,用以举荐官吏、协调社会行为规范的专门的人物批评,则主要是汉代以后的事情。据正史记载,汉高祖刘邦时就已出现,以后历朝均有承续和发展。到东汉末年,人物批评风气更是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3期46卷 53-63页
作者:张兵复旦大学<复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433 
中国的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 ?这是武侠小说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 ,学术界有“先秦说”、“两汉说”、“六朝说”、“唐代说”等多种观点。本文一一论析了这些看法 ,并在提出衡定武侠小说四条标准的基础上认为 ,中国武侠小说的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