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丧仪"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早期丧仪对悲感的审美表达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2017年 第3期 74-81页
作者:易冬冬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当下中国美学对中国社会早期悲美学的研究侧重于文学艺术中个体心灵悲情的审美抒发。这种研究因其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而常常忽略了中国社会早期丧仪对悲感呈现的独特维度。丧仪对悲感的审美表达体现为随顺人的悲感抒发和规划人的悲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泪光中的狂欢:丧仪与戏剧探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3期 50-54页
作者:骆婧华侨大学文学院 
中国人在生死观上的灵魂不灭论,在式上以戏剧扮演的形式得到充分的展现。式与戏剧存在本质的鸿沟,即参与性与审美性之别,但法事戏偏偏在式中衍生,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丧仪需要戏剧的参与来疏解悲伤与恐惧的情感,更重要的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礼舞探析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1993年 第1期 127-135页
作者:王思民 
葬习俗是社会民俗中人生礼的一部份,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社会现象。尽管南方少数民族的葬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罐葬、树葬、崖葬、洞葬、悬棺葬等各不相同,其葬简繁不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禹州吹打班生存状态调查与研究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2008年 第1期 59-62页
作者:谢秀敏襄樊学院音乐系 
民间鼓吹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以来就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是各种民俗活动及婚嫁、式中必不可少的音乐演奏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禹州是鼓吹乐十分兴盛的地区,但较之以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葬习俗与戏曲文化传播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 第2期9卷 12-22页
作者:陈建华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娱尸的表现形式为葬作乐,但并非一切葬作乐都是娱尸;娱尸一词出现在明代,但娱尸现象古已有之,其主要源头为古楚地的歌舞娱神乐鬼之俗;明人称娱尸不仅指称南方少数民族这种习俗,也包括当时颇为风行的佛教葬;娱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揪心的四日
收藏 引用
《书城》2011年 第10期 82-84页
作者:阿土 
据《鲁迅:最后的告别》一书作者自云,在她家的书房里,有一口书橱,该书橱和鲁迅寓所的书橱样式相同,规格一致,系鲁迅当年亲自设计,茅盾请木匠师傅照样定制,后来战乱期间,茅盾将之转送给其内弟——即作者的父亲孔另镜先生。在这个书橱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