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丧葬仪式"
95 条 记 录,以下是51-60 订阅
视图:
排序:
祁剧《梦蝶》的舞蹈设计
收藏 引用
《艺海》2014年 第1期 45-47页
作者:何维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祁剧高腔剧目《梦蝶》在取得2009年湖南艺术节金奖第一名后,又荣幸地进入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行列,为争取进入该工程的重点资助剧目行列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求创作生产“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活态诗经《蓼莪》的学术价值及其传承动力学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10期44卷 102-109,185页
作者:苑利 毛玲 张雄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诗经文化传承基地广东深圳518172 
与文本传承的《诗经》不同,最近,诗经文化传承基地成员在西南六省发现了一首名为《蓼莪》的活态诗经。作为一首产生于2500年前的诗歌,能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即或在世界文学界也不多见。活态诗经《蓼莪》的发现,对我们重新认识历史上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苯教与纸牌绘画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1997年 第1期 53-58页
作者:陈履生 
西藏的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其它民族绘画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绘画一直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而与宗教相关的具有明确功用目的的绘画却有着超常的规模,并成为民族和地域性绘画的主流。从现存的西藏绘画史料来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佤族丧葬乐器“兀儿”的文化内涵
收藏 引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5期25卷 48-50页
作者:张宗红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兀儿"是佤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吹管乐器。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兀儿"成了佤族死者生前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佤族人对"兀儿"充满恐惧,但用"兀儿"演奏出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生的面孔——玛雅丧葬面具中的神明象征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15年 第12期 272-277页
作者:喻理故宫博物院 
玛雅文明(Mayan civilization)曾在天文学、数学、农业、文字以及艺术创造方面有过非凡的成就。今天,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玛雅文明逐渐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些或精巧或简洁的艺术建筑与手工艺品已经成为今人开启玛雅世界艺术之门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纳西族《勃拾细哩》考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 第3期6卷 29-41页
作者:桑德诺瓦纳西族 
笔者曾在《对〈勃拾细哩〉考释的若干质疑》(《民族艺术研究》1992·2)一文中初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是对该文所提质疑进一步的探讨与考证。笔者认为,对于纳西族丧葬器乐歌舞组曲《勃拾细哩》(后文简称《勃乐》)的研究,原则上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鼓吹助丧考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画报》2018年 第7期 54-63页
作者:陈娟 路家庆 
鼓吹助丧即指鼓吹乐在丧葬仪式中的应用。限于“丧中禁乐”制度,鼓吹乐显然不能在丧葬仪式中应用。但由于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以及其仪式功能,慢慢在丧葬仪式中得到运用,并成为国家礼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口传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 第6期13卷 36-42页
作者:杨海涛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涉及大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口承文化中所反映的 人与自然同母同源、对树的崇拜与祭祀、丧葬仪式灵魂归宿观念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少 数民族的生态意识。从中可以看出,迄今存活于西南少数民族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舞蹈改编与黔西北彝族“恳合呗”(铃铛舞)的变迁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 第1期14卷 86-91页
作者:刘剑 周宇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彝族"恳合呗"(铃铛舞)是黔西北彝族丧葬仪式中渡送亡灵回归祖先居所而跳的仪式性舞蹈,皈依祖先成为该舞蹈的核心诉求。经过舞蹈改编后,舞蹈逐渐从祖先认同和族群认同转变为他者视阈下的展演性舞蹈。展演将丧葬仪式进行抽离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欢悦灵魂的徽章──贵州少数民族葬礼工艺品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1994年 第4期 193-207页
作者:丁朝北 丁文涛 
欢悦灵魂的徽章──贵州少数民族葬礼工艺品贵州丁朝北,丁文涛人类自原始蒙昧时代起,就首先接触和思考着生命本体这一重大课题。迄今为止,死亡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无论是原始初民的天真幻想还是历代哲人试图穿透的那层隔离生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