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位线"
4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研读教材 以生为本 精心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学数学月刊》2024年 第5期 25-28,53页
作者:焦志敏 王华中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溧水分校211200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溧水学校211200 
本文以“三角形的中位线”这节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注重研思并行,从整体上构建教学设计思路,注重教研结合,重视学生瞬间迸发的“念头”.首先基于本质设计引入,其次基于学情设计框架,最后基于效果设计细节,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领悟知识意蕴 设计教学路径——以“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5年 第12期 17-19页
作者:尤善培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高度概括和高度凝练的特征。抽象的是数学本质,概括的是知识意蕴,凝练的是数学思想。只有理解其实质,领悟其意蕴,感受其思想,才能领会数学思维的奥秘,把握数学实质,从而设计出发展数学思维的教学路径,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学自测 互学互助 导学导练——“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0年 第7期 22-24页
作者:何青青湖南省常德市第8中学 
一、设计理念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尽量避免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讲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构建各种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悟透教材 精心设计 提高效益——“梯形中位线”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困惑及对策
收藏 引用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年 第3期 26-27,30页
作者:万荣庆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近日,笔者参与某校数学备课组活动,集体讨论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梯形中位线”一课的教学设计,其中一位教师提供如下基本设计流程供大家讨论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思维碰撞见精彩 概念类比巧生成——“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与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年 第9期 62-67页
作者:曹艳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陕西西安710061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之后的第四种重要线段,是中点问题在三角形中的延伸。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性质定理,是平行线、全等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内容的深化和应用。它为证明线段之间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翻转课堂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学数学(初中版)》2022年 第9期 20-21页
作者:徐鹏程江苏省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1 引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能够为当下的课堂带来更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更是对其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才能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如何使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发展?这些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怎样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及其定理”
收藏 引用
《山东教育》2008年 第7期 87-88页
作者:王振中宁阳县教育局 
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由此可见精心预设至关重要。要做好精心预设,一是必须有先进理念作指导,二是必须依托具体可感的“行为”来落实先进理念,否则无论多好的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本文结合“三角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24年 第5期 26-32页
作者:陈彦纯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初中部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综合应用.将刘徽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作为引入素材,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形进行变化,逐步渗透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思想,突破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难点,充分挖掘了素材的育人价值.学生证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学自测 互学互助 导学导练——“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9年 第9期 20-22页
作者:陈海林江苏省姜堰市溱潼第二中学 
一、设计理念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尽量避免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讲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的构建各种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挑战难题”的学程中生成新知——以“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教学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9年 第5期 7-8页
作者:魏爱凤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最近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有机会执教“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从最初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到“习题题组呈现的变式教学”设计,再到最后基于“问题驱动”式的教学设计,笔者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