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国佛教史"
2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佛教史·元代
收藏 引用
《佛学研究》2005年 第1期 232-232页
任宜敏著,人民出版社,332千字,2005年5月,438页。本书全面考察了元代百余年间的佛教发展的情况。全书共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元代宗教政策、僧官制度、刻经与著述、造像艺术、寺院经济几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藏传佛教与后弘诸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反宗教文学谩论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90年 第5期 36-42页
作者:马焯荣 
宗教与文学,作为不可分析的原始思维和原始混融文化中的一对因子,曾经彼此交叉联结着,以致后世的宗教和艺术不是说“艺术起源于宗教”,就是说“宗教起源于艺术”。人类脱离蒙昧和野蛮阶段以后,逐步学会了分析,宗教与文学于是脱离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朝石刻佛经的书法面貌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5年 第5期 98-113页
作者: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朝刻经位中国佛教史、艺术与书法都有重要意义。是结合中国最重要传统即书法的佛教艺术形态,为刻经第一次高调涌现。其在山石碑碣的环境中,究竞有何特征特点,书体字样,究竟有何种何样的书法面貌,本文试图从一些新角度与立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收藏 引用
《考古与文物》2012年 第5期 106-111页
作者:何志国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上海市200062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佛教艺术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析《秣陵春》的“诞”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1998年 第2期24卷 30-33页
作者:刘敏云南大学中文系 
试析《秣陵春》的“诞”刘敏《秣陵春》传奇为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所作。不少研究者指出,《秣陵春》“变幻神奇,恍惚迷离”①;在情节处理上是幻想奇特,甚至是荒诞诡谲的”②。事实上,这部戏一问世,即有人疑其为“诞”了。吴伟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艺术度现在 以宗教度未来——黄忏华先生传略
收藏 引用
《法音》2016年 第5期 41-44页
作者:宋庆阳中国南社研究中心 
柳亚子在《我与南社的关系》中,提起了组建新南社的经过。在《新南社条例》里,开宗明义,点明了新南社的宗旨。除了旧南社一直提倡的气节之外,把整理国学、引纳新潮、发挥民族的精神,以及提示人生高远的途径都收录进来。但是对于这些理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赞佛新曲岂非禅——《神州和乐》奏响国家大剧院
收藏 引用
中国宗教》2008年 第1期 17-18页
作者:田悦阳(记者)《中国宗教》 
2007年12月26日晚,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倾力打造的中国佛教史上首部交响乐《神州和乐》在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奏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央统战部部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麦积山石窟弥勒像教思想探析——兼谈丝绸之路弥勒信仰造像
收藏 引用
《法音》2017年 第6期 47-58页
作者:项一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播,最早传入汉地是经像并传。因僧人修道禅观,末法思想续佛慧命,建寺造像诸多功德,以及更为直观、简洁地教化不同善根的教徒和善男信女等多种因素,像教发展至十六国南北朝达到中国佛教史的顶峰时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明珠 丝路瑰宝——须弥山石窟的称谓和开凿年代浅议
收藏 引用
《文博》1994年 第1期 43-51页
作者:薛正昌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县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历文献和佛教典籍记载甚少,一些涉及石窟艺术的书籍里也很少提及.其实,这里保存和珍藏着隋唐以前不少石窟造像.它是历的产物,是丝绸之路上长期中西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结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袋图在宋代出现的文化意涵与价值
收藏 引用
《上海文博论丛》2010年 第4期 60-71页
作者:林素幸 
魏晋南北朝以来,弥勒佛(梵语Maitreya,意译为慈氏。或未来佛。)是最受中国人崇拜的神衹之一。中国早期弥勒信仰的艺术造型深受印度和中亚的影响(图1)。(1)不同于中国唐代以前的弥勒造像大多带有异国风味,在宋代开始出现的布袋和尚(弥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