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国小说"
23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小说的审美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2018年 第4期 62-71页
作者:周明全<大家>杂志社 
审美的能力决定了一部作品的高度,甚至会构成和影响一个时代文学/艺术的高度。中国当代似乎没有产生较多的影响久远的、对人类有交代的作品,这似乎是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造成的。一个作家或艺术家,如果不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者,就不是一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小说艺术演进的一条线索——从明代《水浒传》的版本演变谈起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2期25卷 81-87,102页
作者:左东岭 
关于《水浒传》版本源流的笔墨官司从明代一直打到今天,诸如作品的作者、时间与原貌,繁本与简本的孰先孰后、孰优孰劣,金圣叹删改的是非功过等等。尽管这场官司参与者如云而又旷日持久,但真正能胜讼者却寥若晨星。本文无意去凑这份热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小说观念演进描述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4期 84-90页
作者:金国华 
小说观念变化的考察始终伴随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小说艺术到底只有一种附庸美,还是具有以其特定艺术形式为依据的自在美?这不但关涉到对小说的界定,也涉及到小说功能的估价。必须坚持小说的艺术本性,维护小说文体的纯粹性。本文认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
收藏 引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1期27卷 14-21,173页
作者:刘明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神话作为中国小说的历史源头,其艺术化或小说化的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断裂。这一历史空白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和一定时期的学术主流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艺术演变上,具体表现为神话的历史化、“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小说的“史传模式”新论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 第1期 184-188页
作者:徐曙海 王成军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210097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210093 
中国小说叙事与史传叙事有着相当密切的渊源关系,过去人们从文学虚构论出发,局限于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藩篱,看不到两者间真正的互文性优长。事实上,中国小说的史传模式对中国小说的文体形成与叙事建构是有相当贡献的,它并没有阻碍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小说问题白皮书——关于对话、故事、人物与结构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5年 第6期 14-20页
作者:傅翔福建省艺术研究所 
在我看来,新时期中国小说家的素质一直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足,因此在创作中就显露出各种各样的缺陷,而在这些缺陷之中,戏剧营养的缺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实际上自“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大多数中国小说家对戏剧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郭沫若对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革新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 第4期 162-178页
作者:季桂起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以其诗歌和历史剧而负盛名,人们较少注意到作为小说家的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存在意义。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郭沫若是一个创作情况甚为复杂的作家,诗歌、戏剧、散文都曾是他涉猎的领域,在每一个领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伟大的中国小说(下)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2011年 第4期 125-132页
作者:王春林山西大学 
"日常叙事""文革"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既然是重要的政治事件,那么,作家在对于"文革"进行艺术表现时,把它写成政治小说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以往,我们也读到过不少"文革"叙事小说,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二十年中国小说:艺术典型的弱化与缺失
收藏 引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2期37卷 51-56页
作者:蔚蓝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审视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小说创作,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艺术典型的弱化和缺失。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弱化与小说公共空间的萎缩;人物塑造的平面化与价值维度的消解;读者接受史与文学讲授的隐性断裂。重提艺术典型,并非又绕回到传统现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8年 第6期 38-42页
作者:李洲良大连民族学院中国文学与多民族文学研究中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春秋笔法"是中国小说叙事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征。小说家以惩恶劝善作为创作理念,运用"春秋笔法"的叙事谋略创造出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的艺术世界,丰富和完善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如果说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