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国文艺界"
2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成长叙事与政治美育:论红色经典电影中的少儿形象及其当代回响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24年 第1期 15-21页
作者:万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界,“红色经典”一词具有专属内涵,据孟繁华考证,“红色经典,是指1942年以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作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以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现代戏舞美创作中的“古为今用”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2年 第5期 92-94页
作者:叶皛上海戏剧学院 
“传承”“创新”“现代化”,这些词在中国文艺界已经讨论了近百年,其核心内容则是“古为今用”。所谓“古为今用”,就是把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承下来,将不同历史时代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开掘出来,使其在当代的艺术中焕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潮涌怀必踏浪,烂漫舞台正当时——五年来舞蹈创作及艺术发展趋势述评(上)
收藏 引用
《舞蹈》2022年 第1期 6-11页
作者: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思想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李金发的际遇看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困境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8年 第10期 122-132页
作者: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金发以新诗界"诗怪"与雕塑界"泰斗"两重身份活跃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艺界,他采用两路走的方式:写激进的象征主义诗与做保守的写实主义雕塑。两种追求均为中国社会环境所制约,彼此间互为抵触纠缠,最终两败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延安文艺的形式探索看“新歌剧”与“民间小戏”的观念交响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23年 第3期 1-25页
作者:江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近代以来中国文艺界的核心任务,始终围绕着与民族国家建设相匹配的“民族形式”理想展开,具体到戏剧领域,戏曲改良、“新旧剧论争”、“国剧运动”等莫不如是。从总体上说,这些努力都指向创建一种具有现代性和普遍性的新文艺,但其对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土写作还能如何“新”?——百年乡土叙述线索上的“新乡土写作”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22年 第1期 12-18页
作者:朴婕武汉大学文学院 
2015年,评论界基于叶炜的新作"乡土中国三部曲",宣告"新乡土写作"的兴起;2016年间,《雨花》杂志围绕"新乡土写作"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到2016年底,《人民日报》以"年度话题"为题头刊载项静《&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社会主义美术繁荣的春消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初感
收藏 引用
《美术》1991年 第8期 1-2,23-27+1-2页
作者:王仲 
文艺界在党中央“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方针指导下,呈现了诸多令人欢欣的新景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七一美展》)的展出,是美术界的一个突出的积极成果。 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在吹冷风:“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曼庐艺话
收藏 引用
《检察风云》2023年 第12期 78-79页
作者:刘强不详 
郁达夫曾说:“陆小曼是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民国才女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今年恰逢陆小曼诞辰120周年。陆小曼家学渊源,“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书画格调高逸,斋号“曼庐”,同时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风从海上来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3年 第4期 24-26页
作者:梁振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近代以降,海派文化以其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成为引领中国文艺界变革新风的一面旗帜。20世纪初叶,滑稽片、武侠片、爱情片、动画片等异彩纷呈的类型影片在上海生根发芽,《狂流》《风云儿女》《木兰从军》等国产海派电影成为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老童春蚕丝方尽 西出阳关不复还——刘德海琵琶艺术探源与思考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2020年 第4期 33-40页
作者:吴玉霞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年4月11日14:25,中国琵琶界至暗时刻——琵琶艺术家刘德海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3岁。巨星陨落,乐坛震惊。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先生带着《平安玉珠送亲人》的绝唱,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土地。敬爱的先生,我们曾在第八届华乐论坛上相约2020...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