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国诗史"
2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诗史在“黄金时代”的流变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家》1998年 第S2期13卷 89-90,126页
作者:孙明君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 
建安至盛唐(曹操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史的“黄金时代”。在这六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的中心,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中心。再深入地体察,此期诗歌的嬗变可进一步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建安,一是六朝到初唐,一是盛唐。建安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诗书画艺术的共通性
收藏 引用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1期20卷 12-18页
作者:董文 
诗、书、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它们除了循着艺术共同规律发展,具育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外.彼此之间也还有着密切联系、相生相发、相得益彰的共通性。作为传统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性,一直贯穿在中国诗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境界说”新论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 第3期 59-67页
作者:夏中义华东师范大学 
引子“境界说”是王国维的诗学理想论(词为诗之变体)。“境界说”既是王氏艺术美学的峰巅,又是其美学的集大成,即是在诗学理想层面,对其“三说”(“天才说”、“无用说”和“古雅说”)的重新结集,重新梳理。表面看去,“境界说”是对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二人转疏野之美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1991年 第3期 42-47页
作者:田子馥 
“疏野”,是中国诗史上的大理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二人转不是诗,却也是诗化了的艺术。为此,我们以“疏野”为审美标准来研究二人转的艺术风格,是很有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艺精品的历时增值与生成要素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4期 64-65页
作者:张晶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 
只有精品,才有成为经典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近平同志进而告诫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半农与李贺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2期26卷 157-158页
作者:房日晰 
中唐天才的年轻诗人李贺,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冷艳的风格,尖新精巧的诗句,瑰丽怪奇的意象,屹立于当时百花争艳的诗坛,形成卓绝一时的长吉体。它像一颗明亮的慧星划国诗国的天空,光芒四射,在中国诗史上的影响,长期不衰,学李贺诗风者,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元代的上京纪行诗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 第2期23卷 97-100页
作者:李军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以塞上草原开平地区建立的上都为歌咏内容,是元诗乃至整个中国诗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上京纪行诗因其内容可裨补史实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艺术风格鲜明,气象雄浑,是元诗中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和异域草原特质的诗歌珍品。从上京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于朱自清新诗艺术发展史论的思考
收藏 引用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3期16卷 53-58页
作者:陈丙莹 
对于朱自清新诗艺术发展史论的思考陈丙莹朱自清对新诗艺术发展的历史思考极为独特。他虽然立于新诗发展的现实潮流之中,却能超越现代人论现代事的狭小眼界,而以阔大的胸怀、细密的思路去把握新诗发展的动向与流变,得出一系列至今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中国戏曲中的叙事诗与抒情诗相结合问题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1993年 第3期 20-21页
作者:焦文彬 
叙事诗与抒情诗相结合,是高度综合艺术的中国戏曲艺术的最显著的美学特点与审美情趣之一。前者成就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叙事诗特色;后者成就了中国戏曲艺术浓郁的抒情诗特点。二者共同促成了它在时间、空间艺术上的绝对自由与超越,从而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说“平淡”——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风格论之一
收藏 引用
《乐山师专学报》1991年 第4期6卷 32-36,18页
作者:廖女男 
在传统诗论中,“平淡”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审美意境和审美风格,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李太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杜子美曰:“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