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中国语境"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跨文化中的“潮汐效应”--20世纪20年代中国语境中的“世界性”与“现代艺术”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4年 第4期 116-131页
作者: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罗杰·弗莱在建构现代艺术理论时,接触到宾扬、韦利等汉学家关于中国画的认知,并基于某种误读形成“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相互兼容的思考模式。这种看法因“一战”后全球化知识流动而回传中国,影响了中国对自身传统与西方现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年展之路:中国语境与全球化想象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2年 第12期 20-22页
作者: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双年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1992年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开始面临艺术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中国艺术界来说,与国际接轨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搭建双年展平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语境下长笛重奏的创作与演奏研究——以长笛四重奏《快乐的萨利哈》为例
收藏 引用
《黄河之声》2023年 第2期 144-147页
作者:何靖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管乐教研室 
长笛艺术源于欧洲,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民族本土的音乐艺术、文化思想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格局和演奏风格。本文以自身改编的长笛四重奏作品为例,探索中国特色重奏作品的演奏特征和音乐文化意义。挖掘音乐语境下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语境与全球视域中的都市设计——“2009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展”的多元理念
收藏 引用
《美术》2010年 第4期 89-92页
作者:周举 张岩鑫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当代的都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经历了一个逐渐呈现、日趋自觉、主动把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由设计师个人行为作为发端而扩展至社会备加关注的组织行为,从局部地、偶然地与设计艺术相结合转变为整体地、自觉地与当代都市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语境下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三种形态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 第2期 40-47页
作者:王磊中国艺术研究院 
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看作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这是文艺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方法.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传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自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理论引入文学艺术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语境下的实质课税及其概念重塑
收藏 引用
《China Legal Science》2023年 第4期11卷 72-105页
作者:张馨予School of Economic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受制于法与经济间的博弈关系,税法理论和实务中长期采用“经济实质”或“法律实质”的理念来确定课税的立场。“实质课税”是税法保障其话语权的一项概念设计,这一概念并未得到从会计信息、税种建构再到税收法律的连贯性论证与检验,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当下“艺术终结论”及其中国语境的反思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2年 第5期 180-188页
作者:杨向荣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突围、艺术的重构乃至艺术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丹托的理论中,"艺术的终结"不是叙事的对象即艺术终结了,而是叙事的形式终结了,其内在本质是艺术对哲学的"反终结";而在卡斯比特的理论中,消费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话语重构与圈层突破:爵士乐在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建构
收藏 引用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3年 第2期 48-51页
作者:张醇香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文化,结合史料可发现爵士乐在近当代复杂的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身份转变,其中伴随着的还有社会对于爵士乐非音乐本质的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偏见和误解。如今以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个在中国发展了近百年的音乐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语境中的“观念抽象绘画”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0年 第11期 22-25页
作者: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 
从"观念抽象绘画(Conceptual Abstract Painting)"的角度去思考、批评乃至创作是中国的抽象绘画的一种积极姿态。从国际交流上讲,"观念抽象绘画"能够显示出中国画家在这个时代的特殊感觉,也表明了中国抽象绘画的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语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阐释策略
收藏 引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1期37卷 74-79页
作者:李伟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31 
透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国阐释”的不同侧面,以此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批评者不同的阐释策略及主要倾向。认为在莎学研究中,中国批评者已经从最初的介绍,政治层面的解读发展为从人性、爱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