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乐籍制度"
35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曲、腔、调与南北曲之关系
收藏 引用
《中国音学》2015年 第3期 19-30页
作者:赵楠北京市丰台第五小学万柳分校 
因政治中心迁移而产生的南北曲两大曲牌演唱体系,通过体系下专业人的承载,在"北中有南"、"南中有北"的互融、互动中发展。在明代南曲诸腔兴盛的同时,由于历史上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国家礼制仪式只用北曲,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学实践
收藏 引用
《人民音2019年 第2期 72-76页
作者: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历史人类学抑或历史的民族音学历史人类学,是在文化人类学基础上引入历史学研究理念,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综合视角观察研究对象的学术方法论。文化人类学原本侧重解析共时性存在的文化现象,引入历史学视角和研究方法,考量诸种文化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新认知两晋南北朝对中国音文化的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音学》2019年 第2期 13-14页
作者: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学界常以汉唐论中国音文化,将两晋南北朝涵盖其中。然而,对后世国家音文化发展造成决定性影响的乐籍制度;礼文化新发展及对雅重新定位;佛教音声之于中原音文化的意义;周边国度、特别是西域诸国音文化对中原实质性影响等,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官腔——土腔”、“官戏——土戏”的转化
收藏 引用
《中国音2011年 第3期 75-82页
作者:王丹丹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曲在清中期之前更多以"腔"称,之后才慢慢出现了"剧种"的概念。现时大部分剧种多为昆、弋、梆、黄以及更具区域性的声腔及小调的融合。虽然这些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声腔现在更多具有了区域文化性的特征,但从传统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收藏 引用
《黄钟(武汉音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 30-36页
作者:项阳 张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汉魏以来 ,大曲一直是各朝代音文化的主流形态。隋唐时期 ,西域大曲的大规模传入 ,导致中原大曲从内容到结构形式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并对宋代以下的大曲影响深远 ,成就了新的大曲样式。而西域大曲在其原发地却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氏谱:琵琶独立性新高峰的标志性存在
收藏 引用
《人民音2020年 第3期 45-48页
作者: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琵琶在汉魏时期由西域进入中土,历经两千年发展演化,已经成为我国标志性的民族器。该器在发展过程中有两大高峰:一是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一是明清。尚有一个重要节点,这就是因清代雍正年间乐籍制度解体,该器原本由国家专业人为主导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宋大曲音与昆曲曲牌源流关系考论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界》2019年 第2期 24-34页
作者:黄金龙苏州大学文学院 
隋唐时的音本身就是多种音形式继承与融合的结果,而考察昆曲曲牌源流也可体现出其本身为多源共生的结果。隋唐统治者重视功成作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为文学、音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启发了曲牌的进一步转变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与俗两条主脉是中国传统音文化的特征
收藏 引用
《文化研究》2014年 第2期 93-108页
作者: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周公制礼作使中国传统音文化形成礼与俗类分,两条主导脉络由此生发,一以贯之三千载。既往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音文化这两条主导脉络的认知不够明确,在某一阶段常常强调某一类音形态而忽略另一类音形态,把握不住类型的系统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堂名班社的业务形态
收藏 引用
《中华戏曲》2009年 第2期 316-328页
作者:江捷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昆明650101 
近代以来,江南地区盛行一种叫做“堂名”的清音组织,这种班社以坐唱昆曲及演奏丝竹吹打为主要业务内容。堂名肇端于明末清初秦淮的清音小部,清初三代君主对乐籍制度的递进措施,使得家班家艺人逐渐走向民间,与鼓手僧道杂糅一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新认知两晋南北朝对中国音文化的价值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19年 第1期 37-43页
作者: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传统音文化发展过程有许多重要事件生发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音文化发展进程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如左右后世国家音文化发展的乐籍制度;礼文化新发展和对雅重新定位;佛教进入中土后寺院音声的界定,石窟寺中天宫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