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书学理论"
5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沈鹏书学理论十要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4年 第7期 38-39页
作者:佚名 
改革开放文化背景的转变,给书法艺术带来了许多变化,首先书法作为一门学科、一门纯艺术,由原来实用基础上的“诵读文化”的“读”,向着纯艺术的“视觉文化”的“视”转变,书法本体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需要有识之士明辨之,慎思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第三条道路:张怀Guan书学理论初探
收藏 引用
《书法研究》2000年 第5期 1-24页
作者: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书法在其早期发展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模式-“摹古派”与“任情派”;张怀Guan在两种模式之外,又提出了书法艺术的“第三条道路”-“自然派”。自然派的艺术理想在“通过书法艺术笔墨表现语言的拓展和再创造,确立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晚明书学理论的推进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8年 第8期 191-192页
作者:张静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晚明书学呈现出与前期书学不同的审美倾向与发展态势,书论多为书家的心得体会,在许多观念上不同于前人,无论是对于书法的审美与创作,还是对书家的认识与品评,都有独到见解,勇于表现个性和自我审美情趣,追求新奇,为晚明书风的转变在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援书论琴:论书学理论向琴学理论的渗透
收藏 引用
《音乐文化研究》2023年 第4期 142-148,M0005页
作者:徐靖松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225100 
书学理论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具有向其他门类理论渗透的特征。传统琴学理论在讨论技法问题时往往涉及书学理论。“援书论琴”是一种艺术通感现象,其形成赖以书法与古琴强调线条与节奏的共通审美基础,以及文人群体自身对古琴与书法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熊秉明的书学理论谈到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
收藏 引用
《文史杂志》2007年 第2期 27-29页
作者:何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书法在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变化是富于戏剧性的,我们暂且不用说得太远,只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而言,大致就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文革”以前这段时期,书法只是由于历史的惯性而存在,文艺理论家对书法几乎是视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李阳冰书学理论考异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23年 第3期 104-113页
作者:杨帆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 
中唐时期的李阳冰,是中国书法史上卓有影响的篆书大家,但他的书学理论一向不为研究者所重视。《上李大夫论古篆书》,是今存李阳冰最早的一篇书论,其书学思想主要是得造书之意乃篆书艺术之基础,欲作书当先正字。《笔法论》约作于大历七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咸炘的书学理论
收藏 引用
《文史杂志》2008年 第6期 32-35页
作者:杨代欣 侯忠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达州文理学院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书斋名推十,成都人,著名学者,也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其真、草、隶、篆无所不精,15岁即以书法教人。他的书学理论著作《弄翰余渖》独树一帜,内容丰富,论述精要,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此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其昌书学理论
收藏 引用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 第1期27卷 91-93页
作者:包佩源 
董其昌是一位颇有见地的书法理论家,工绘画,精于鉴赏。所著《画禅室自论》及《容台集》论著中曾多次论及自己学书的全过程。书论中提及的用笔、用墨、章法、结体、临摹诸方面的论述,不但使他在书法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在书学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学理论之要,筑民族艺术之基
收藏 引用
《中国出版》2023年 第19期 70-70页
作者:朱玉洁北京科技大学 
书法作为绵延千载的文化瑰宝,在历经字体与书体、实用与审美的双重演进后,逐渐发展为一门凝聚民族精神与哲学观念的特有艺术形式,与其同步发展的书法理论,从“书为心画”的体验式思考,到“观于物,喻于书”的自然物象比拟,再到对书法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书学理论的有益探索——浅议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上)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19年 第10期 30-30页
作者:胡抗美中国艺术研究院 四川大学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框架是传统的,即"从美学观点来考察中国书法里的用笔、结构、章法"。他把现代美学思想与传统的书法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耳目一新。宗白华是美学家中对书法及书法美学研究最深的一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