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书斋"
79 条 记 录,以下是51-60 订阅
视图:
排序:
闻一多的风采——闻一多与胡适、梁实秋、吴晗、朱自清、鲁迅之比较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4期27卷 40-47页
作者:商金林 
闻一多以一个纯粹的诗人、艺术家、学者,而终于觉醒,“从沙龙书斋走上街头,从狭小的个人兴趣走到关心人类的生活,立在时代的尖端嘶声呐喊”,成为“我们时代的一支火炬”。闻一多转变的“学术标志”是“由庄子的礼赞转而为屈原的颂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方方:说出那些沉痛的往事
收藏 引用
《文学自由谈》2001年 第6期 152-153页
作者:杨柳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对于一部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不是一个讨巧的题目,特别是在时下。曾经有人建议改一个题目,理由是它太不大众化了。的确,“年谱”之名过于书斋气,缺乏市场意识,但对这部小说来说,它是一个好题目。孔夫子曾经在江河之上发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房用具——注水器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05年 第10期 94-,98页
作者:四辻秀纪 赵际芳 
文房,原意是指中国文人用的书斋,后来把书斋中摆设的日用器皿、书画用具等统称为文房用具。文人本来是指学问、德行都很优秀的人,后来指那些精通诗、书、画的人。这些文人,在风雅性情的驱使下,追求文房用具精良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把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开拓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新领域——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序言
收藏 引用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4期30卷 149-150页
作者:周华斌北京广播学院 
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赞赏"走出书斋、再走回书斋"的学术途径,赞赏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结合的学术方法.至于戏剧史的研究,则崇尚"大戏剧"观念,将戏剧当作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艺术形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山无处不悠然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19年 第3期 1-33,285-286页
作者:杨强立北京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研究院 湖南诗书画艺术院 
山水于画家而言,既在眼里,也在胸中;既在笔下,也在心间。山水画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大江南北,徜徉在诗意的世界里,终日与青山绿水为伴,笔下皆是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即便处书斋之内,只要胸中有丘壑,笔墨与造化融汇,画画就如同游山戏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誊厉清供:印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6年 第3期 46-66页
作者:朗韵 
印童、印泥盒、印匣用于书画题识或署名,为文人书斋常备用具。一、印章印童也称图章。古代印童只是一种凭信的工具,宋元时期才逐渐发展成为文人艺术。明清时期,印章更为讲究,成为书斋陈设的重要部分。皇家的印章,除政务宝玺以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语堂阳明山居 远去的生活艺术
收藏 引用
《国家人文历史》2012年 第22期 62-65页
作者:李响 
在我书斋之前要修篁数竿,夏日要雨天,冬日要天气晴朗,万里一碧如海。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台北林语堂故居,位于城郊阳明山的半山腰上,离地铁站较远,途经的公交车也不多,在陆客如潮的台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黑白斋序跋(四题)
收藏 引用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 第1期 69-73页
作者: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 
自出于书斋而务于公干,每有文山堆叠会海波涌之叹,而公退之余,则戏墨、围弈、打球聊以自适,故久已疏于序跋。一日帘外飞雪,正埋首案牍之际,史一帆忽敲门而入,自言新书杀青,求为作序。翻看书稿题目,皆关“毛泽东诗词”之旨,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莫让风雅变笑谈
收藏 引用
《中国收藏》2018年 第4期 48-51页
作者:赵玉国《中国收藏》编辑部 
如果说书斋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迷入夜空,那么文房用品就是这夜空中星罗棋布的闪烁星辰。没有文房用品的点缀,书斋则黯然失色。提起古代文房,真可谓名目繁多,常用的就有十余种。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在古人那里最普通的文具,随着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展厅效应对书法欣赏与创作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10年 第1期 26-29页
作者:薛治洲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南通印社 
一、展厅效应对书法欣赏方式的改变我们知道,书法作品对于环境有相当的依赖。案头作品、悬挂作品、书斋作品、展厅作品,无论在尺幅上、书体上、视觉趣味上还是表达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展厅环境对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提出了与书斋完全不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