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乾隆时期"
35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乾隆时期宫廷家具的艺术特色研究
收藏 引用
《兰台世界》2014年 第15期 147-148页
作者:马宁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是清式家具中较为典型代表,除了广泛使用较为贵重的紫檀木之外,具有用料惟精的艺术特色。乾隆时期宫廷家具有很多种类别,技法也相当复杂,汇集了很多种装饰工艺,充分体现工艺考究艺术特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时期(1736—1795年)造办处《活计档》所载猩猩毡探析
收藏 引用
《丝绸》2020年 第4期57卷 94-100页
作者:吴思雨 王乐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51 
猩猩毡不仅常在清代小说中作为服饰词汇出现,还多见于清宫档案。这些档案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文章以乾隆时期造办处《活计档》为研究基础,结合清宫实物和绘画,将猩猩毡所记名称、来源途径、清宫用途进行分类、比对、归纳,旨在通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时期御用茶器的艺术特色研究
收藏 引用
《福建茶叶》2016年 第7期38卷 157-158页
作者:吴瑶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具有饮茶的爱好并乐于举办和参与各类宫廷茶事活动,所以乾隆时期御用茶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体现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在对清朝茶文化做出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郎世宁新体绘画对乾隆时期珐琅彩瓷装饰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年 第5期 48-51页
作者:陈宁 徐茹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郎世宁是意大利知名画家,曾在清初宫廷长期任职,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郎世宁通过汲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融汇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写实技法,研创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体绘画风格。本文试图从郎世宁新体绘画之“线法画”“人物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时期扬州音乐概述
收藏 引用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5期13卷 97-100页
作者:张美林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扬州音乐,包括清曲小唱、说唱音乐、十番音乐、歌舞音乐、昆腔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清康乾盛世再度汇聚成南方中心,特别是乾隆时期,达到辉煌巅峰。这种盛况,除了京都,全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与之匹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时期的宫廷包装设计艺术风格研究
收藏 引用
《设计》2022年 第22期35卷 118-120页
作者:魏万勇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挖掘整理中国传统包装设计艺术,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有益启发和借鉴。清朝乾隆时期宫廷包装设计的风格样式、审美特征为案例,对宫廷包装设计的历史、特征、选材、工艺等方面展开论述。乾隆帝时期的宫廷包装设计艺术呈现出水平高超、特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
收藏 引用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 第5期 123-148页
作者:茹竞华 王时伟 端木泓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不详 
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嘉庆朝所建的宫殿,在传统礼制规定内,其宫殿环境、建筑布局及艺术等力求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出创造惬意的环境和方便舒适的建筑、满足皇帝的理政及生活要求等一系列特性。这也构成了“乾隆时期”宫殿建筑的整体风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时期内务府包衣喜寿服饰形象设计研究——《交泰殿铜壶滴漏·前世传奇》
收藏 引用
《工业工程设计》2024年 第4期6卷 20-24,62页
作者:张蓓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喜寿是乾隆时期内务府包衣,于亲蚕礼前夕负责完成交泰殿铜壶滴漏的校时工作,本文就喜寿服饰造型展开讨论。内务府包衣是服务于皇帝的特殊群体,乃皇帝家仆,属上三旗,故其身份高于下五旗包衣。有官职的包衣,服饰随品级而定,而主人公喜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农史》2003年 第4期22卷 74-78页
作者:黄锡之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盛世滋生图》系清乾隆年间的传世名作 ,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试图从剖析图面要素出发 ,对市场结构、城镇格局、外贸拓展等作多层面的探索 ,论述该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为研究城市经济、历史、环保和建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又名二簧腔”的胡琴腔——乾隆时期“二簧腔”辨析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9年 第3期20卷 43-47页
作者:海震 
根据笔者的研究,“二簧”一词的初义实际是指二弦胡琴。②那么“二簧腔”的初义,即乾隆年间的“二簧腔”究竟应该是指什么呢?根据生活于乾隆年间、对清代戏曲声腔多有记载的李调元(1734—1802)的说法,当时的“二簧腔”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