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二重人格"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二重人格与两种原因——对于连·索黑尔的再认识
收藏 引用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 第3期17卷 114-116页
作者:由丰收济南铁路局司机学校济南250000 
剖析于连·索黑尔人格二重性 ,挖掘造成他二重人格的两种原因 ,对于连再认识 ,明确于连是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施蜇存与施尼茨勒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 第1期 288-289页
作者:夏元文 俞秀玲 
作者开始即指出,“施蜇存‘心理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而创作则师法于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施尼茨勒。”“施蜇存对施尼茨勒的浓厚兴趣,却又不能仅仅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取向,在个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物之阵:语言游戏的迷宫——论鲁迅作品的一个要主题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 第3期 37-56页
作者:薛毅 
有人说中国是“文字国”,有些像,却还不充足,中国倒该说是最不看文字的“文字游戏国”,一切都爱玩些实际以上花样,把字和词的界说闹得一团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读王光东《关于“浪漫”的沉思》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 第4期 281-286页
作者:宋益乔 
光东从事郭沫若前期文艺美学的研究时日已久,所以,他今日推出这样一本书,我并不以为奇,但仍然感到由衷的喜悦。我是曾亲眼看到过他对郭沫若研究的那份痴心的!蓄之既久,发而为文,必然会加倍的精采。——我是这样估量这本书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 第4期16卷 57-61页
作者:克冰 
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从普希金1830年在《驿站长》中开先河后,许多作家在这个艺术范畴一试锋芒。果戈理紧随普希金,创作了《狂人日记》、《外套》等,塑造出不同性格的“小人物”,成为这方面卓有成就的作家。在果戈理之后,另一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Q=狼+羊——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
收藏 引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 第3期 134-144页
作者:胡守钧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阿Q问世,众界哗然,论者蜂起,评说纷纭,历时60余年而未衰。为什么说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典型?断言阿Q兼有狼羊二重性格,而唯独缺乏真正的人性,根据何在?阿Q何时显羊性?何时显狼性?阿Q病毒的要害是什么?本文从人格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未完成的“新文化”:释鲁迅小说《高老夫子》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2年 第10期 78-91页
作者: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鲁迅小说《高老夫子》塑造了一个在“高干亭”和“高尔础”之间游移而分裂的主人公,它与果戈理和芥川龙之介的同题小说《鼻子》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二重人格》,在情节轮廓上颇有同构之处。将《高老夫子》置于这一世界文学视野中,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谈悲剧超越
收藏 引用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3期 103-104页
作者:樊宝英 
所谓悲剧的超越,这是针对艺术而言,意谓着一种解脱升华。这是悲剧艺术精神的真正所在。超越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生活的把握。超越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不同于动物正在于他不但反映了现实,而且必然能动地改造超越了现实,从而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丰子恺的人格特征与佛教文化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 第S1期 163-165页
作者:张胜璋闽江学院中文系 
丰子恺(1898-1975)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居士、艺术家,一生著作丰富,涉猎广泛,在文学、美术、音乐、书法、绘画(漫画)、艺术理论、翻译等方面都做出杰出贡献。他早年师从近代文艺先驱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法号弘一法师),后皈依"三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施蛰存与施尼茨勒
收藏 引用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2期 62-67页
作者:夏元文 俞秀玲 
本文比较研究施蛰存与施尼茨勒之间的影响关系,指出:施蛰存在二重人格描写、变态心理描写、意识描写技巧等方面受到施尼茨勒作品的影响;在接受其影响同时进行主体选择和超越,这表现在:人物的意识流动更加单纯集中,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