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共生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方面,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及文化责任决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又在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及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于此,我们可以依托多学科优势,加快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步伐;以高校文化资源库为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实践平台,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动画各自“文化自觉”的现实出发,论述二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客观需要和可行性,认为它们的互动发展必将为受众带来别样体验,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之境。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从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的产业边界特征出发,探讨了两者融合的过程和模式,以及如何通过两者融合而成的动漫景点业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发展,最后提出了加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要: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共生关系,一方面大学需要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和科研服务,拓展发展空间,体现大学的基本职能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大学教育,并对大学教育提出新要求。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生模式作为其共生关系中的关键要素,对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此,通过对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大学文化科技园建设及大学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办学等共生模式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寻求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均衡互惠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产业融合向纵深推进,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加速了融合步伐。在产业融合理论基础上,以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为切入点,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市场资源、消费偏好、融合环境等产业融合要素与融合创新度及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资源、融合环境与融合创新度显著正相关,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不明显;消费偏好与产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与融合创新度相关性不明显;融合创新度与产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鉴于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市场资源,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生产市场及消费市场,积极营造产业融合环境,进而提升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传媒产业是传媒经济的重要支撑,而传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媒产业化进程,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将在未来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于这一背景,以动漫产业为例,对传媒产业化和传媒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探析,并对其实施策略提出了建议。
摘要:运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小型座谈会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赛事与上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转变思想,推进互动;统筹规划,引导互动;创新体制,保障互动;搭建平台,支撑互动;整合资源,促进互动;创意设计,实现互动;重点突破,加速互动;打造品牌,升华互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关注点。青岛市不断探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影视动漫产业、节庆产业、展览产业等融合互动发展之路径,借助于"互联网+"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创建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也为青岛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从而实现青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摘要:随着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岗位技能需求发生了转变。在行业企业与院校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驱动下,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创新办学理念与找准专业定位、同步专业技能规格、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团队和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有效措施,与地方区域产业的发展动态匹配,实现高职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与广东区域产业的互动发展。
摘要:产业互动发展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在阐述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分析中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及其互动不足成因的基础上,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设计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设计金融、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等政策建议。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