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五台会兄"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上场与下场的艺术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89年 第3期 52-54页
作者:孙俊发 
戏曲表演的上场与下场,是十分重要的.内行人常说:"看戏的看上场,一看就知道他吃过几碗干饭".戏曲界的老前辈都十分注重上场,因为一个演员一上场,对观众来说,是第一印象.观众不仅对演员本人的风、经验、功底作出初步评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漫议秦腔的“笑”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2年 第3期 52-54页
作者:王正强 
戏曲中的“笑”,是一种艺术。虽然它既不属于喝腔,也不属于念白,但却十分讲究笑韵,调门和节奏,同时在表现人物不同情绪方面所起的艺术作用,也不亚于唱,念。尤其“笑”的技巧很高,既要丹田摧气,还要注意韵型。秦腔界早有“一笑二白三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表演动作概说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0年 第3期 26-28页
作者:孙俊发 
的内心活动,以及精神世界中最复杂、最细微的东西,鲜明、准确、生动的表演动作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之奥妙在于“有规则的自由动作”,而不是刻板、僵死的程式。梅兰芳先生颇有见地地说:“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毛主席关怀川剧事业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4年 第1期 28-30页
毛主席关怀川剧事业我们衷心爱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历来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学艺术,为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制订了系列方针政策。他明确提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主席对我们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花脸奇才——记兰州秦腔新秀张兰秦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1年 第4期 55-57页
作者:森林 
“华夏艺术以中国传统戏曲之表现最为多姿,动声动情者莫过于秦腔,此腔之花面唱势最佳,有黄土风者张兰秦为一人也。”在兰州市秦剧团由古庙画廊改建的狭小居室中,笔者亲睹了著名书法家“长安三大”(吴培基)挥写的这幅题词以及褒扬张兰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本刊编辑部举行庆祝“七·一”专题座谈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1年 第4期 3-10页
作者:林琳 邓琪 秦晞 陈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本刊编辑部于1991年5月10日举行了专题座谈,现将与同志们的发言摘登于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群众来信及复函选登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90年 第5期 49-51页
一个来自基层、素不相识的川剧老观众,以其赤诚之心写信给省文化厅领导同志讨论川剧如何振兴事宜。我们征得同意,将这封来信及有关方面的复信摘要发表,希望能引起热心川剧的读者的关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楚调及汉剧的皮黄腔(下)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2年 第1期13卷 90-94页
作者:流沙 
(三)作为一项独立的戏曲声腔来说,清代的楚调并不等于湖北汉剧的皮黄腔。但是,湖北汉剧汉河派的班底,却和清代的楚调有关,这是值得大家研究的。据湖北汉剧界的人士说,大约成立于三百多年以前的楚班公所,就设在汉口戏子街。这是楚班艺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川剧振兴的希望——记绵阳市人民川剧团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1989年 第6期 16-17,36页
作者:李德书 
绵阳市人民剧团是一个集体所有制剧团,它的前身系解放前的“雅南剧部:,始建于1923年,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绵阳县人民剧团.1962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视察绵阳时,曾看过该团学生队演出的折子戏《五台会兄》、《下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衢州市婺剧团演出剧目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1996年 第1期 47-48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